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吐鲁番博物馆开展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喜迎新春”中小学生研学活动,为游客奉上一席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本次活动形式多样、内容精彩纷呈,包括传统礼仪、写春联、剪“春”字、折纸狗、剪窗花、编中国结、制作灯笼等活动。活动在“传承中华礼仪”中拉开了序幕。
穿越千年 崇礼溯源
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礼仪之邦”,通过让学生身穿古代服饰,学习传统礼仪,不仅有利于青少年的人格品行修养,还能把文化自信深入根植孩子心中,向学生们传递少年强则国强的文化信念。
DIY制作五彩灯笼
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是中国人喜庆的象征。本活动是结合传统剪纸和折纸艺术,利用彩纸制作五彩灯笼。
活动中,社教老师一边向大家介绍灯笼的制作方法,一边现场演示指导,黄色彩纸用来做灯芯,其他颜色彩纸按照设计好的尺寸剪成圆形和流苏,最后用胶水粘合起来,灯笼就做好了。同学们专心致志地看着老师的操作步骤,开始动手小心翼翼制作。大家积极互动,场面很是热闹喜庆。经过大家的精心制作,一个个五彩灯笼就诞生了。
狗年折狗迎新春
2018年是戊戌狗年,吐鲁番博物馆珍藏了阿斯塔纳古墓出土的一幅绢画《双童图》,画面中的一个孩童怀抱一只卷毛小狗,来源于唐代被称为拂菻的地方,即东罗马帝国。当年高昌王麴文泰就向唐太宗敬献过一对拂菻狗,这也是哈巴狗的前身。在狗年折狗迎新春的活动中同学们用彩色卡纸折出各式各样的小狗,有的同学在折纸上为同学们画上可爱的眼睛和嘴巴,小狗们瞬间栩栩如生。同学们看着手中的作品,笑得合不拢嘴
剪窗花 过小年
剪纸是我国最古老民间艺术之一,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吐鲁番博物馆社教老师对剪纸文化向同学们进行了科普,将折纸、剪纸、翻纸,临摹剪纸等工序为同学们详细讲解,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之下,孩子们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彼此欣赏着,十分开心。整个现场充满着和谐、喜庆的节日气氛。
巧手剪“春”字 暖意流心间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为了传承中华传统佳节,吐鲁番博物馆的老师们结合传统剪纸艺术,同学们在各位老师的演示下学习如何裁剪“四面春跃跃欲试的学生们跟随老师们折纸,写下半个春字,裁剪。同学们对自己的作品非常满意,不仅收获了知识,还在实践中掌握了一门简直技艺。
手工编织中国结
活动现场,社教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了中国结内涵和编织步骤。中国结因为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绳子编结而成,是统一、团结喜庆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同学们认真专注的跟随社教老师的解说步骤和现场操作演示,同学们边交流边制作,现场气氛和睦融融。经过大家精心制作,一个个漂亮的中国结完成,同学们互相交流着作品,整个场面洋溢着欢乐的气息。
传承书法艺术 挥墨迎春贺岁
春联寄托了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祝愿。过年贴春联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为了同学们了解春联的由来,吐鲁番博物馆特邀书法老师给大家介绍了春联的起源、种类等知识,结合传统书法艺术,指导孩子们书写春联。随后大家在备好的宣纸上开始练习、书写春联,“九州日月开春景,四海笙歌颂狗年”、“丰年富足人欢笑,盛世平安犬不惊”。此外,老师还教同学们写“福”字,在挥毫泼墨中一幅幅散发着浓浓墨香的春联和喜气洋洋的笑脸充盈了活动现场。
看历史 游家乡 爱祖国
社教老师带着师生,身着古代服饰,参观博物馆。本次讲解以故事的形式,向大家讲述了新疆历史;古代吐鲁番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行、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史实;吐鲁番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英雄事迹;丝绸之路重镇吐鲁番与中原一脉相承的关系。另外还介绍了恐龙等远古生物的起源及灭绝、吐鲁番美丽巨犀等生物化石、人类的起源等内容。在场的学生深刻了解了吐鲁番的历史文化,对展出的精品文物,叹为观止。
为了进一步加深青少年对吐鲁番历史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从小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意识。
博物馆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春节系列活动,传承发扬中华传统节日优秀文化,展现了吐鲁番各族人民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的优良传统,营造了欢乐喜庆、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
本次活动由吐鲁番博物馆和高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联合举办,高昌区第九小学师生及博物馆小志愿者参加,同时还吸引社会各界朋友前来围观。
(吐鲁番博物馆 舒晓红 邓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