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晚,央视《开讲啦》推出特别策划的“我的幸福生活”系列节目,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成为开讲嘉宾,为大家讲述如何发现博物馆之美,博物馆又如何构筑人们的幸福生活。
从2005年到2015年,十年间,博物馆的数量翻了一番,博物馆数量增长的同时也带动博物馆为公众服务面积的扩大,中国的大部分的博物馆都进行了改建或者扩建。以南京博物院为例,原来的展厅只有6000平方米,改扩建到26000平方米,翻了一番多。十年间,博物馆,从比较冷冷清清,逐步地成为了旅游的热点,成为了人们闲暇当中要去享受生活的一个地方。博物馆成为历史文化艺术殿堂的同时,也成为一个公众文化休闲的场所。
博物馆要做好最基本的文化服务,其最主要的内容是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对于博物馆来说就是展览。展览要告诉给公众的不仅是文物的美,即文物所体现出来的技术和艺术,更重要的是文物和文物之间、文物和人之间,还有文物与它所在地域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这样的相互关系是今天博物馆的策展人最需要去表达的。展览需要能够符合公众的兴趣爱好的同时起到教育作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博物馆的教育是一种自愿的启发式教育,在南京博物院的“江苏古代文明”展中,以文物说话、用历史说话,让观众自己去感悟、了解江苏的历史。博物馆的教育也是站立和行进间的教育。博物馆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公众素质,参观博物馆的观众相互之间是可以影响的,所以每个人在潜移默化中再一次受到了文明和传统的教育。
博物馆不仅是历史文化艺术的殿堂,也应该是公众文化休闲的场所。如何让观众进了博物馆有不一样的感受,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以南京博物院最有特色的民国馆为例:那是一条再现民国时期南京风貌的一条街,在这条街的两边,有各式各样的民国建筑:火车站、邮局、咖啡馆、胭脂铺等等,连街道上的垃圾桶都是民国时期的。当你走过这条街,对民国社会生活一定会有所感悟、流连忘返。再如南京博物院对于“昆曲”的展示,不是去陈列昆曲的剧本和戏装,而是展示了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的过程,同时,设立了一个茶馆、一个剧场、一个非遗的民俗艺院和展厅里的手工技艺的表演,来展示人类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徜徉其中,享受传统文化的滋养。
从公众的角度出发,与时俱进、创造符合当下的文化产品应该是今天的博物馆人努力的目标。龚良院长说自己这十年间印象最深的一次展览是“在此——中国生活艺术”,这个展览用了九个空间展示了九种传统文化:琴、棋、书、画、诗、酒、花、香、茶,并且让观众进到展厅里亲身体验传统生活的美。过去,我们让我们的生活变化得太快了,是时候该放慢脚步感受身边的美,给自己和他人都留出空间。在欣赏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好地享受当下的生活。
最后,龚良院长总结说:“我很幸运,也很高兴,能够用12年的时间在博物馆里做我喜欢的事情……希望这样的博物馆有更多公众走进去,也希望我们在座的青年人能够更多地走进博物馆,就像台湾作家李金铭先生写的一本书——《我不在家,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
(南京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