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下午,南通博物苑特邀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黄阳兴博士于举办了题为"观照自在——中国古代观音造像艺术的历史流变"的讲座。此次讲座为9日即将开幕的"观照自在——中国古代观音造像艺术展"预热,同时给到场的百余名观众普及了不同历史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知识。
黄阳兴系复旦大学历史学学士及硕士、文学博士,致力于中国艺术史、唐宋文学等相关研究,曾主持策划"蜀韵佛光:四川出土南北朝隋唐佛教石刻文物""玉石梵像:故宫馆藏曲阳出土北朝隋唐佛教造像展""祥云托起珠穆朗玛:藏传佛教艺术精品展"和"曼荼罗:法门寺与唐代密教艺术展"等多个中古佛教造像艺术特展,并发表论文数十篇。南通博物苑杜嘉乐苑长介绍道,"观照自在——中国古代观音造像艺术展"整个展览的主题策划和展览名称都出自黄阳兴博士之手。
整个讲座,黄阳兴分别介绍了中国汉藏两地不同历史时期观音菩萨的艺术形象与魅力,较为全面地呈现了汉藏两地观音信仰的基本面貌及传播历史,展示了观音造像艺术的发展与演变历程。不同时代审美意韵、工艺各不同,黄博士从魏晋风度与菩萨的中国化、隋唐观音信仰与艺术的全面繁荣、唐宋变革、元代观音信仰开启汉藏艺术的融合和明宮廷观音造像与民间观音艺术五大方面展开。
黄阳兴引用了梁思成先生《佛像的历史》一书进行概括。他说全书所述的佛像史,纵贯东汉至清近两千年,汉代粗犷,六朝古典妩媚,唐代成熟自信,宋代洛可可式优雅,明清雕塑者的技艺蜕变为没有灵气的手工劳动。随着佛教历史发展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唐宋之后逐渐形成了水月观音、杨柳观音、送子观音等诸多具有汉民族文化特征的艺术形象。而密教则有圣观音、十一面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多种形象,同时也反映了观音菩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特点。随后,他也介绍了藏传佛教观音造像艺术的传播,提及松赞干布、布达拉宫和《步撵图》等为人熟知的民族文化符号,现场观众不时拍照记录。将近尾声,黄博士向观众推荐了《观音:菩萨中国化的演变》、《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和《藏传佛教绘画史》三本参考书。
另据了解,早在100年前的1918年,张謇在狼山脚下建成“赵绘沈绣之楼”,专门用来存放展示友人赠送的160余幅观音像。这批观音像在历经百年沧桑后大部分完整地保存于南通博物苑。而即将在3月9日开幕的"观照自在——中国古代观音造像艺术展"中,南通博物苑收藏的部分观音造像也将与首都博物馆收藏的观音造像一道,面向广大市民展出。
(南通博物苑 文/巫珊 图/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