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指示,加强区域间文化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广东省博物馆与龙门石窟研究院联合举办“魏唐佛光——龙门石窟精品文物展”。展览将于2020年4月28日在广东省博物馆三楼展厅一展出,展期至2020年8月28日。
龙门石窟,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阳南郊,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北宋诸朝,断续营造达400多年,分布在伊河两岸的崖壁上,两岸窟龛依峭壁而凿,南北长达1千米,蔚为壮观。故唐有诗云“精舍绕层阿,千龛邻峭壁”“谁穷造化力,空向两崖看”。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近11万尊、碑刻题记2800 多品、佛塔70 余座,以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题材之多样、雕刻之精美、蕴含之丰厚而蜚声中外。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此次展览分为“梵影归来——流失海外回归文物”、“至善至美——北魏造像及碑刻艺术”、“莲华庄严——唐代造像艺术”三个部分,汇集了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收藏的85件龙门石窟相关藏品,同时结合龙门石窟、石刻图片以及3D打印模型,较为全面地描绘出龙门石窟佛教造像艺术的基本面貌和风格特征。展品中一级文物11件、二级文物28件、三级文物27件,珍贵文物占比非常之高,其中的舒像座菩萨像、力士像、优填王像都可谓是难得一见。龙门石窟研究院余江宁院长表示,这是近年来首次较大规模举办的龙门石窟精品文物专题展览,希望观众能来博物馆感受清癯秀美的北魏造像,观赏富丽健美的唐代佛像,聆听国宝归来的动人故事,了解斑驳古迹的修复过程。
近年来,“海外文物回流”持续受到关注,吸引了愈来愈多的公众目光。此次展览展示的8件回归文物也是一大亮点。20世纪初,洛阳龙门石窟被大规模破坏、盗凿,大批石窟佛造像流落海外,直到80余年后才开启了“回归”之路。其中,最早“回归”的1件是2001年3月,加拿大国家美术馆发现,由收藏家赫尔曼·维利先生1978年所捐赠的一尊中国唐代人物造像,是洛阳龙门石窟看经寺29尊罗汉造像中唯一一尊被盗凿的摩诃迦叶后,于当年4月19日专门派人将他“送”回我国,开启了龙门石窟流失造像的回归序幕。另外7件则是2004年至2005年,由国家文物局下属的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利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从海外分两批征集回国的:第一批是美籍华人陈哲敬先生个人收藏的5件造像,分别是古阳洞高树龛佛头像、火顶洞观音菩萨头像、菩萨头像、唐代佛头像、唐代前期飞天造像;第二批是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征集的两件龙门石窟唐代造像,即佛头像、天王头像。这8件石刻佛像属于中国造型艺术极盛时期的优秀作品,展现了北魏、唐代典型的皇家石窟寺造像艺术风范,是龙门石窟造像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批石刻佛像的回归,对恢复龙门石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这8件文物还曾在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中展出,当时十分惹眼。
3D打印技术的运用也让不可移动的龙门石窟的龛窟,从龙门山的崖壁上走出去,第一次开始其传播传统文化的“移动”之旅。2019年,龙门石窟研究院联合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美科图像(深圳)有限公司对龙门石窟古阳洞内的五座佛龛,成功实施了高保真文物数字化,并且进行1:1 3D打印复制。其中始平公、魏灵藏、杨大眼、高树等四座复制窟,将随着龙门石窟的精品院藏文物,从中原“远行”至岭南,在广东省博物馆进行首展。这是这四座佛龛是古阳洞有计划布局开凿的最早的四座佛龛,也是龙门石窟的造像之始,它们以其独特的形象、细腻的雕刻手法、高超的技艺水平,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时代南北交流、东西融合的盛况,丰赡粹美,难以言表。更重要的是,其中随龛凿出的造像纪事碑,是入选龙门二十品的北魏书法圣品。这四座佛龛的三维数据精度目前是国内最高的,科学记录和原真呈现了龙门石窟北魏佛龛锦绣般的美。
展览还用三维数字化虚拟复原了万佛洞洞口南侧的一尊菩萨像,也让观众看到了有颜色的石窟雕像。该复原项目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将历史文献、三维数字化技术、雕塑、颜色检测及石质分析技术相结合,融内容、技术、艺术为一体,对其进行了虚拟复原,从根本上形成一整套的虚拟修复保护方法,具有不接触文物本体、修复可逆性的优势,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推广意义。
本次展览为免费展览。受疫情影响,观众参观前需预约粤博门票,入馆时请佩戴口罩并出示健康码,配合工作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和安全监测。展览期间,将陆续推出学术讲座、直播导赏、线上填色游戏、微博摄影大赛等活动,还为观众准备了丰富的礼品。详情请关注粤博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等渠道。
【精品文物】
舒像座菩萨像
一级文物
时代:唐
材质:石灰岩质
尺寸:高86.5厘米,宽44厘米,厚45厘米
该造像出土于龙门唐代奉先寺遗址,从头顶到台座为同一石材雕成,腰部及左壁有部分残损。头顶高髻、髻正面刻净水瓶,额发丰厚,细密成绺,垂发披肩。头形略呈方圆,目光下视,嘴唇抿紧,唇线起伏中流露威严之态,颈部阴刻凹弧线,脸颊丰满圆润。腰部细窄而匀称自然,姿态端直,空间感表现得极为紧凑。帔帛披挂双肩,项饰华丽,璎珞在胸前垂下于腹前相交,斜披络腋,腰束大裙。右手向下抚于右膝上、左臂残,盘左腿,舒右腿,半跏趺坐于束腰莲花座上。垂下的右足残缺,宽大、轻薄的裙裾覆盖台座,衣纹简练而有序。这是一件把理想与写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优秀作品,制作于盛唐时期。根据髻上宝瓶判断,此像有可能是与观音相对的大势至菩萨,共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
力士像
一级文物
时代:唐
材质:石灰岩质
尺寸:高136厘米、宽54厘米,厚26.5厘米
这尊造像头上绾髻、四方脸,额头中央隆起,眉上挑,怒目圆睁,嘴紧闭,唇线呈波状曲线,右臂屈起上举握拳,左手在下握拳用力。头和上身向左微倾,裸露上半身,肌肉隆起。下半身衣裳下摆向左飘动。这种造型与武则天后期开凿在东山的二莲花洞(第2211窟)及高平郡王洞(第2144窟)力士像接近,为盛唐作品。
优填王像
时代:唐代
材质:石灰岩质
尺寸:高114厘米,宽54厘米,厚41厘米
优填王像即优填王所造释迦像。据《大唐西域记》卷五、《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等记载:在释迦成道以后,升忉利天为母摩耶夫人说法三月不归,㤭赏弥国的优填王思慕释尊,请没特伽罗尊者,以神通力接工人上天宫,亲观妙相,将其姿影雕成栴檀像。玄奘在㤭赏弥国城内之大精舍曾目睹昔日所造高达六十余尺的檀刻佛像,遂模刻之,于贞观十九年带回大唐。
此尊优填王瑞像,头上高肉髻,身着薄衣右袒,无衣褶,右臂屈起,手缺失,左手仰掌置于左膝上,倚坐在素面方座上,双足踏在莲台上,显得优雅。这种形制的造像多是雕像与窟龛分开制作的,像成后置入,极少就山凿造,因此绝大多数被盗,现存甚少。据调查,龙门石窟的优填王像至少有四十二处,七十尊以上,属全国之最。最早的一例是永徽六年(655年),最晚纪年是调露二年(680年)。这些像多集中在敬善寺区,均薄衣透体,很少刻出衣褶,颇具印度笈多式风格。其造型与别的佛像完全不同,很可能就是依据玄奘带回的模刻像雕造的。但因这种佛像过于机械地照搬印度样本,仅在唐代流行了几十年时间。
古阳洞高树龛佛头像
一级文物
时代:北魏
材质:石灰岩
原为龙门西山古阳洞高树龛主尊佛首,后被盗凿流失,2005年回归龙门。这尊古阳洞高树龛佛头像就是北魏后期龙门佛像造像艺术“秀骨清像”的优秀范例,头饰波状高髻,眉间有白毫像,脸型修长,五官清秀,左胸残存的衣服,有一点斜披袈裟的痕迹。雕刻手法洗练,刀法刚健有力,艺术价值高。高树龛是古阳洞北(左)壁上层著名的杨大眼龛上方一列小型龛中的一个,该佛头像是现知存世唯一的一件。高树龛于北魏景明三年(502年)完成,左侧“造像记”为《龙门二十品》之一,是魏碑中的佼佼者。
佛头像于1907-1920年被盗,先运往法国,后流落比利时,于1991年由美籍华人陈哲敬收藏。1992年经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龙门石窟研究院有关专家鉴定,确认为古阳洞北壁高树龛主尊的头部。
该佛头像回归的经历颇有传奇性,1907年至1921年期间被盗,先被运往法国,后流落比利时,上世纪70年代末被美国收藏家购买。1991年,美籍华裔、好莱坞明星蜡像馆雕塑师陈哲敬在一次偶然机会中看到了这尊佛头像,便想起40多年前,他见到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所藏大型浮雕《皇帝礼佛图》时的震撼,感觉此佛头像与龙门石窟联系密切,便将相关照片寄给中央美术学院专家汤池,汤池看到照片便激动地说:“这非龙门石窟古阳洞莫属。”飞赴龙门寻真身,当时65岁老人陈哲敬,拿着照片、打着手电、攀着木架,在11米高窟壁上整整找了10天,终于找到这尊佛像的袈裟与照片上佛头像残存衣纹吻合,再用电脑一合成,身首对接天衣无缝!去国近百年后,第一次,佛头像找到了家。2004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由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征集回国。2005年10月,包括古阳洞高树龛佛头像在内的7件文物回归洛阳龙门石窟。
摩诃迦叶罗汉像(龙门石窟通过国际合作渠道回归的第一件流失珍贵文物)
一级文物
时代:唐
材质:石灰岩
尺寸:高85厘米,宽56厘米
原处于龙门东山看经寺中,后被盗遭,2001年回归龙门。看经寺是唐武则天皇后为高宗修造的,是龙门唐代石窟中重要洞窟之一,环洞窟四周壁角,浮雕罗汉像,现存者有29躯,每尊高约1.8米,皆身着袈裟、足穿云履,神态刻画细致入微而有富于变化,是唐代最精美的罗汉群像,也是中国石窟中最大的罗汉群像。经过长期人为与自然的损害,大部分都已残缺。
迦叶罗汉像在1936年~1940年间被盗,收藏家赫尔曼·维利先生是它的第二个拥有者。赫尔曼·维利先生于1978年捐赠给加拿大国立艺术馆。2001年加拿大国立艺术馆发现这件雕塑很可能是是龙门石窟被盗的迦叶尊者,确认后决定将其无偿送还中国。这也是龙门石窟通过国际合作渠道回归的第一件流失珍贵文物,这是根据1970年巴黎公约《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中的相关规定,“凡是缔约国都要遵守其相应的条款,有义务被要求归还非法进口非法转让,并已确认原属地的人类文化财产”。
迦叶罗汉面部高鼻深目,髋骨突出,身穿衣纹清晰的宽袍大袖,双手擎握一枝莲茎,盛开的莲花倾覆下垂。据考证,此像为龙门石窟东山看经寺(第2194窟)二十九尊罗汉像的首尊。“二十九罗汉”是佛经故事里讲的禅宗西土“二十九祖”,在释迦牟尼佛灭度后,佛法传给了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再传给阿难,一直传到第二十九代菩提达摩,菩提达摩被禅宗奉为“初祖”。
佛坐像
一级文物
时代:唐
材质:石灰岩
尺寸:高101厘米,宽56厘米,厚56厘米
出土于龙门奉先寺遗址,此尊佛像头部高肉髻,面部方圆,双眼细长,微睁下视,双唇饱满。身着双领下垂大衣,胸口露出内衣领口和系带,左手抚于左膝上,上举右手掌心向前,应作施无畏印,衣裾包裹双腿,右脚在前,结跏趺坐于圆形复瓣仰覆莲花束腰台座上。衣纹刻画写实,雕刻线条清晰流畅,整体呈庄严之态。
圣善寺僧怀则经幢
一级文物
时代:唐大中四年(850年)
材质:石灰岩
尺寸:高58厘米,直径54厘米。
该幢是为洛阳圣善寺僧怀则位于龙门天竺寺东北的墓地所立的幢塔,由门人比丘绍明造立于唐大中四年(850年)。该幢形制特别,幢身为矮壮圆柱体。幢身上半部周围刻经文及题记,刻经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和《大轮金刚陀罗尼经》。下部四面凿龛造像。龛与龛之间各线刻一株根茎粗壮,枝繁叶茂的菩提树。四龛皆为尖拱形,正面龛雕一结迦坐佛,左右为胡跪捧莲供养菩萨,龛外两侧各刻一身披铠甲双手按剑,立于须弥山石座的天王。左右龛各刻一坐佛二菩萨,背面龛内刻一倚坐弥勒像,造像生动传神。该幢是为洛阳圣善寺僧怀则位于龙门天竺寺东北墓地所立的幢塔,由门人比丘绍明所造立。
唐李夫人墓碑
一级文物
时代:唐
材质:石灰岩质
尺寸:高80厘米、宽33厘米,厚11厘米
该碑于唐天宝三载(774年)建立.题刻“大唐故李夫人之碑记”,该碑灵活运用圆雕、浮雕和线刻三种石刻技法,蟠龙精致,龟趺逼真,文中楷书兼以行书,表达了丈夫对妻子品德的赞赏及对其早逝的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