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兵马陶俑坑位于临淄辛店城区的东南角,胶济铁路北侧,西南距山王村不足300米,北距齐国故城约5公里。
大致分三大部分:从南面阙楼至第一个陶门楼为第一部分,由5辆单辕4驾马的陶车,在驾马两侧各有一名护卫骑兵俑,同7排46骑排列规整的骑兵俑组成了车马俑阵。从第一陶门楼至第二陶门楼为第二部分,约有300多名步卒俑手持盾牌组成了步兵方阵;步卒身穿铠甲,头戴盔,肩披膊,脚穿粉红色战靴,双手握拳置于胸前,内穿长袍,有的长袍饰暗红色彩绘,外穿紧身战袍,战袍用白色圆点彩绘点缀,脸面多饰白彩绘,有的饰粉彩,眉、眼、鼻、嘴用黑、红彩绘点缀极为精致。俑前各置一盾牌,有的盾牌饰红彩,有的绘三角形图案。在第一门楼后面,步兵俑阵前面有2辆东西并列的牛车,牛呈卧状,形象逼真。第二门楼至北端为第三部分,由8座陶楼、陶仓分列两侧和北端,楼、仓里侧有3辆单辕4驾陶马车,1辆双辕单驾陶马车,陶车马的两侧有护马和护卫骑兵俑,马前车后为站立式侍俑,双手抄合于衣袖内,身穿扁喇叭口形长袍,长袍饰红彩绘。该方阵理应是墓主人出征前恭送场面及生前生活场景。楼、仓外侧分布着陶羊、陶猪、陶鸭等动物俑。另外,俑坑四周均匀分布着60件手持盾牌的兵俑,兵俑背靠坑内文物,脸面向外,应为站岗的护卫兵。
坑内没有发现有纪年的文物,从出土文物的形制特征和制造工艺分析断定,俑坑的年代大约为西汉早、中时期。整个坑内出土文物500多件(套),多为车马俑、兵俑、陶楼、陶仓、动物俑,并且还有穿着服饰华丽的侍佣、牵马俑,以及楼顶之上的观赏俑、模仿礼器形制的陶明器钫、耳杯等文物。坑内文物虽然种类繁多,但排列规整,布局清晰,这种综合形制的俑坑,在山东首次发现乃至全国也不多见,说明了墓主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应是汉齐王国的大贵族或汉齐王的陪葬坑。这座俑坑的发现反映出墓主 “事死如事生”的意念,为研究西汉时期的葬制、社会制度、雕塑工艺、步兵、车马阵队列排布形式提供了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