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蛇年的首个特别展览——“海上·上海——城市与航海的故事”5月2日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正式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由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与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联合举办,展览将持续至6月30日。
自古以来,古先人在征服了大陆上的江河湖溪之后,为了获取更多的食物和求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便对能够自由地航行于海上萌发了无限的热情和向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对海洋的认知,隔海相望地域间的人们开始了贸易和文化交流,而由此产生的航海活动也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自15世纪伊始,伟大的航海先驱们,开启了以国家利益为根本目的有组织跨洲际越洋求知与探索的征程。1405年起,郑和七下西洋,将大明王朝的农耕文明传播至东南亚、南亚、波斯湾直至非洲东海岸各国,丰富了国人对世界的认知;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受西班牙女王的派遣,率领3艘帆船扬帆西行,准备前往印度和中国传递国书,却意外地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从而揭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
上海,一个曾经偏居东海一隅,蛰伏于吴淞江、黄浦江两江之间的区区小镇,得益于通江达海的便利,逐渐发展成为埠头连连、樯桅林立、商贾集聚、百货交集的漕粮海运、百货转运之江南航运重镇。1843年,鸦片战争的硝烟催生了上海开埠,受惠于其得天独厚的地里位置和航运条件,仅用十年时间,便超越当时声名显赫的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内外贸易港口,并在之后的百余年间,创造了远东乃至世界最大港口城市的奇迹,这无疑也是航海大发展的恩赐与结果。
本次展览将为观众讲述15世纪至今,航海与上海这座港口城市的历史点滴,以更新颖的角度和更活泼的方式,展示航海对世界、对中国以及对上海所产生的影响。这其中既有波澜壮阔的史诗,也有润物无声的细语;既有影响国计的鸿篇巨制,亦有关乎民生的衣食住行。惟其影响之广泛和深远,尚未被予以充分认识。
100多年前的外滩到底是如何一番景象?当年上海老百货公司的热销商品都有哪些?生活中究竟有多少舶来商品?
上海的出租车为何叫差头?为什么形容新颖潮流要叫时髦?十三点的原意又是什么?海派方言里究竟还有多少“洋”玄机?
红薯竟然是海外移民;辣椒竟也非土生土长。我们的餐桌上司空见惯的食物到底还有多少是漂洋过海而来?
此次展览在带领观众回忆过往的同时,也会让观众重新发现,其实日常生活,从吃到穿,从说到用,都与航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展览中观众还可以当一回昔日的码头装卸工,体验他们的辛劳;零距离触碰外白渡桥上的原装铆钉,感受历史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