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我国和新西兰建交40周年,广东省博物馆与新西兰国家博物馆合作推出“毛利碧玉──新西兰文化艺术珍品展”。于7月19日下午隆重开幕。
新西兰碧玉(Pounamu)也被称为绿石,仅产于新西兰南岛的南阿尔卑斯山──也就是南岛山脉的主脉──的Te Wai Pounamu(毛利语“碧玉水域”的意思),约形成于200万年前。长期以来,碧玉被当地土著毛利人视为神圣之石,将其当作神的恩赐。而毛利人将碧玉的原源视为鱼形(或龙形)玉神“普提尼”(Poutini)的化身,这个原因主要是因为当初在岩石中的璞玉,因皮壳受到小溪、河流和经过的冰川侵蚀,而从岩石中析离出来,大部分冲到河床上,也有一些河水带到大海,分布在沿海地区。
碧玉在地质学上可分为三类,包括软玉(Nephrite rock)、鲍温石(Bowenite rock)、和蛇纹石(Serpentinite rock)。其中软玉是碧玉中最常见的类型,因其硬度大、坚韧性好,且易于塑形、雕刻和抛光,毛利人偏好将它用作工具和武器;而鲍温石类的碧玉,是毛利人使用最古老的碧玉类型。
然而,在毛利人眼中,则是以碧玉的颜色、纹饰和透明度将其分为几种,一般被广泛认可的有四类:伊纳喀(Inanga)、卡胡朗伊(Kahurangi)、卡瓦卡瓦(Kawakawa)、堂吉怀(Tangiwai)。
伊纳喀的得名源自当地一种同名的淡水鱼,因为伊纳喀的颜色灰白、通常有一次透明度的特点跟这种鱼的幼鱼一样。而毛利人也常常会把其他种类的碧玉进行热加工,以期赋于他们跟伊纳喀一样的银白特征。
卡胡朗伊在碧玉中则最为罕有,透明度高,通常是鲜绿色。卡胡朗伊在毛利语中的意思是如同天空的纯洁,因为这种碧玉如羽毛状的斑絮纹呈现出天空白云的形象。而卡胡朗伊特别受毛利人尊重,因其象征高贵,通常用来代指珍贵的珠宝,而酋长举行仪式用的锛头,往往用卡胡朗伊作首选。
至于卡瓦卡瓦,则算是毛利碧玉中最常见的种类。其得名源自于当地常见的一种树木,因为此玉的颜色与此树叶子的颜色十分相似。然而,卡瓦卡瓦不但只有深绿色,也有橄榄色与带淡红璺纹的变种。
而最后一种堂吉怀,也就是地质学上的鲍温石,因其有玻璃般清澈的特点,在毛利语中就用“泪水”(Tangiwai)来命名,而据说,这些泪水就是当年被玉神掳走的女子所抛洒而成的。
毛利人对碧玉的使用方面,与我国有着惊人的相似处,它既会被作为工具、饰物、武器,同时也作用礼器,是身份及权力的象征。如工具方面,此次展览中可看到玉锛(Toki)、弧口玉凿(Whao whakakoaka)、玉凿(Whao)、捕鸟矛矛头(Tara)、玉刀(Maripi)、等等,同时也包括了加工碧玉用的磨刀石(Hoanga)、石锉(Kani)、石锯(Mania)等工具。
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故各式各样、林林总总的饰品占了本展的大部分,其中以人形项饰(Hei tiki)最多,其他还有鱼钩形吊坠(Hei matau)、耳饰(Kapeu/Mau taringa/Kuru)、鲨鱼牙形耳饰(Mako)、蝙蝠形吊坠(Pekapeka)、喙形吊坠(Manaia)、涡形吊坠(Koropepe)、谱系吊坠(Whakapapa)、鸟形、鱼形吊坠(Hei)、人形项饰(Mau kaki)、鸟腿环(Kaka poria)等等。
而象征权力与身份的礼器则有玉扁棍(Mere)及礼仪用锛(Toki poutangata)。以上各种碧玉,都能在本展中看到。直到今天,碧玉──这种神圣的玉石仍然是新西兰不朽的文化瑰宝,是与其祖先建立神圣联结的纽带,快来感受一下新西兰“毛利碧玉”的独特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