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5日下午,广东省博物馆与吉林省博物院共同主办的“旗装雅韵——清代满族服饰展”的隆重开幕。这次展览是广东省博物馆为充实陈展内容、提升展览品味的又一次有益尝试,更是加强广东和吉林两省文博交流、文化沟通的重要举措。
清代,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是服饰历史上继“胡服骑射”、“开放唐装”之后的第三次突变。从中国的服装发展史来看,清朝服饰形制是最为庞杂、繁缛,条文规章也多于以前任何一代。在清政府规定的服制中,即保留了汉族的服制中的某些特点,又不失满族的习俗礼仪,在中国民族服饰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最具有民族特点和民族色彩。
清初,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统治者为巩固其在全国的统治地位,三令五申,强制广大汉族军民“剃发易服”,以满族长期骑射生活所形成的旗袍、马褂、箭袖、旗鞋、剃发垂辫来取代汉族自古形成的宽袍、大袖、蓄发、绾髻的传统装束,这种服饰就成为清代满族服饰发展的“蓝本”。
清代服制的变化,是以新代旧的一种进步,是时代前进的产物,而且为中国服饰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如现代生活中流行的“中山装”是从马褂改进而来,在世界服装界享有盛名的中国旗袍,源于满族女式袍服。而坎肩则仍然是当今中国社会流行的服装。
吉林省是满族的发祥地,是清代的龙兴之地。为了更好地传承展示满族服饰文化,广东省博物馆联合吉林省博物院特地遴选了吉林省博物院藏的130余件具有满族服饰特色的旗袍、马褂、旗鞋、佩饰等文物,其中既包括异彩纷呈的民服、品秩有序的官服,也有琳琅满目的佩饰,还有八旗士兵的甲胄,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满族服饰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进行展示。
每一件旗装、每一件佩饰都述说着历史的文明,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清代曾经的繁华,看见中国清代文化的蕴含。
展览期间,还将推出系列讲座以及“巧手簪花—仿古发簪DIY工作坊”、“旗思妙贴—清朝服饰布艺坊”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观众朋友可以在近距离观赏满族服装的同时,能够收获知识和乐趣。
(广东省博物馆 黄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