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金中都建都860周年,黑龙江省博物馆与首都博物馆共同主办的《白山、黑水、海东青——纪念金中都建都860周年特展》在经过长达两年的策划与筹备,于9月17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展。黑龙江省文化厅厅长宋宏伟出席开幕式并作出重要讲话。
展览以通古斯族系的精神图腾——海东青为切入点,根据通古斯族系的四个发展阶段分为四个部分:远古勾痕——肃慎先民的兴起;经营东北——海东盛国;雄峙北方——从“金源”到中都;天下一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追根溯源揭示京城文化源泉。
展览从包括黑龙江省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文博机构里,精心选取228件(套)典型文物,包括金银器、玉器、瓷器、铁器、石器等多样器类,其中仅一级文物就多达45件(套)。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参展的金代玉器为首次进京展出,其中不但有象征女真族民族进取精神的铜坐龙,还有黑龙江省博物馆珍藏、从未展出过的哈尔滨新香坊金代贵族墓地出土的银骨朵、绶带鸟金玉耳饰、镶银边鎏金铜鞍饰、金齐国王墓出土的齐国王完颜晏手中所握的“金握”等珍贵的历史文物。
黑龙江与北京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公元1115年,女真民族在白山黑水间崛起,建立起统治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封建王朝——大金朝。公元1153年,海陵王迁都燕京。860年前,女真人从黑土地走向燕山脚下;860年后,印证这段历史的实物又跨越山海关,来到今天的首都北京。从1115年到1153年,从黑龙江到北京,两地在金代不同时期创造的既异彩纷呈又一脉相承的文化,早在860年前就建立起来的文化认同和纽带,以及空间与时间的逻辑联系,还有两地文博工作者的共识、默契和辛劳促成了这次跨地域的展览,如此内容和规模的展览,在黑龙江对外文物交流史上尚属首次。
走进首都博物馆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多媒体投影结合黑色镜子营造的一个亦真亦幻的白山黑水意境。在史前展区,借“孔子见‘楛矢石砮’”识肃慎的历史故事来告诉观众肃慎先民所生活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居住方式、经济生活等。在渤海国展区,以原大壁画展墙烘托隋唐风情,展示了靺鞨人的形象。在整个展览的重点单元——金代展区,为营造出“春水秋山”的氛围,除精心选择展品、辅以图片外,还配有兽嘶鸟鸣、流水潺潺的音效,把观众带到古人的环境中去,体会游猎文化的妙趣。对于重要的历史人物,展览则采取“个人档案”的形式展现给观众,如金王朝的建立者阿骨打、定都北京的历史创立者海陵王、女真文字的创造者完颜希尹。金朝南迁,对当时及后世的中央王朝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这些也构成了北京文化最初的内涵和底蕴。金源文化深受中华文化影响,南迁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金源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大花园中的璀璨花朵。用文物这一重要历史见证来展示两地的渊源和历史文化积淀,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在千年古都北京以文物展这种特有的陈列语言方式,阐释崛起于白山黑水间、视海东青为图腾、智慧而骁勇民族的过往。通过博物馆陈列展览交流,以弘扬黑土地特有的历史文化以及地域精神,进而让国内外观众更纵深地了解黑龙江,同时也力求通过这一特展,进一步展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绚丽多彩、包容兼蓄的文化特质和内涵。
(黑龙江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