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古代服饰的记忆》展盛装亮相新疆博物馆
2013年9月30日上午,由新疆博物馆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新疆古代服饰的记忆》展在博物馆盛装亮相。该展览汇聚了新疆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发掘出土的毛、棉、麻、皮革等纺织物珍品,追溯自先秦时期至明清时期近4000年间新疆古代服饰文化的历史源流和发展变化,展示了当代新疆传承的绚丽多姿的多民族服饰文化。
新疆古称“西域”,地处欧亚腹地,自古以来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和纽带。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发展,不仅繁荣了贸易、传播了文明,更让新疆成为华夏文明与多个其它古老文明交流对话的国际大舞台。这里独特的自然地理和气候环境,使大量的有机质文化遗存得以完好保存。其中以丝、棉、毛、麻织物为代表的西域服饰是我国古代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纬纵横交错、五彩斑斓,图案丰富、绣工精美,甚至连织于其上的文字都清晰可读。在新疆境内的先秦毛织衣物和汉唐时期的丝绸、棉布服饰对促进我国中原地区服饰文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繁盛的汉唐丝绸之路不但使西域服饰文化的地域特征发生了变化,也为中原服饰文化的创新发展输入了可资借鉴的文化元素。
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的扎滚鲁克古墓群出土的服饰反映了西域先秦时期人们鞣制皮革、纺织毛布、绘染图案的技艺。从蓝色斜褐缂织花纹毛布裤到红色毛纱衣,从浅蓝色帔巾到毛布童裙,这些色彩艳丽的衣装反映了早在2800多年前西域先民已掌握了较高的毛纺织及染色技艺,其交领、镶边工艺对后世的西域服饰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至汉唐时期,和田民丰尼雅遗址、洛浦县山普拉等墓葬出土的毛布、织锦以及棉、麻服饰,表现出汉唐织锦绣品织造的高超工艺,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彩绘胡人泥俑和彩绘骑马戴帷帽仕女泥俑等则生动地展示了西域服饰具有与中原文化相互交融的特征。到宋元、明清,西域服饰的款式和风格则演变为多民族特色荟萃、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
纵观新疆古代服饰遗存的万千风貌,仿佛阅读一本汇聚人类生产发展、纺织工艺技术、文化交流融合的灿烂史书。它直接体现了历史上新疆各民族的审美情趣,表达了各民族在物质、精神等各个领域的深度沟通与交流,演绎了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相互依存的发展史,阐释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文化一体多元的大家庭。
本次展览希望通过展示西域服饰文化遗存的万千风貌,使新疆各族观众在历史与艺术并重的文化享受中进一步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的过去,特别是杜绝当前“吉里巴甫”服饰混淆各族妇女认识本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积极引导各族群众澄清模糊认识、正本清源,永续新疆独有的民族服饰文化,进而为建设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发展、生活富裕、社会和谐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