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由山西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市博物馆、高台县博物馆共同举办的“陇右遗珍——甘肃汉晋木雕艺术展”在山西博物院开展。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汇处。古属雍州,因古设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而得名,简称“甘”或“陇”。又因地处陇山之西,古人以西为右,故亦称“陇右”。甘肃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必经通道、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冲。两千多年前,西汉王朝经过文景之治,国力步入鼎盛时期。汉武帝动用国家力量打通西域,开拓丝绸之路,并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修长城、筑障塞;新置玉门关、阳关且驻军屯戍;移民实边、发展生产,甘肃地区得到了更大的开发,一度出现了“仓库有蓄,民庶殷富”和“胡商贩客日款于塞下”的和平景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繁,而陇右地方政权偏居一隅,劝课农桑。社会的相对稳定和丝绸之路的畅通,孕育了独特的五凉文化,佛教和西域文化也首先在这里生根开花,使东西方文化交流达到顶峰。
得益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甘肃境内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木雕,造型简练、构思奇妙、题材丰富,其中尤以家畜、家禽居多,无不刻画生动传神、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甘肃省博物馆现存漆木器500余件(组),以汉代木雕为主体,形成了时代早、数量多、保存较好、地域特征鲜明的收藏特色。武威市博物馆和高台县博物馆也收藏有不少精美木雕艺术品。此次展览展示面积近900平米,展览共分为“人物俑”、“生活用品”、“动物俑”和“木板画”四部分,展出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市博物馆、高台县博物馆收藏的汉晋木雕艺术品127件(组),其中一级文物有28件(组),这些作品以简洁的造型、大巧若拙的艺术手法以及丰富的色彩,极好地呈现了汉晋木雕的艺术特点。其中,造型独特的彩绘木獬豸(独角兽)、华丽的汉代木轺车等都是此次展览的亮点。
此次展览展期至12月1日,观众可在博物院入口领票免费参观。展览期间,博物院还将走进太原各高中、大中专院校、社区举办《时光雕刻的历史》知识讲座、走进各中小学举办《说故事的民歌手》趣味讲座,并在博物院开展《木雕里的秘密》趣味折页及系列动手体验活动,公众可登录山西博物院网站了解、参与相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