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飞燕、昭陵六骏是中国历史上关于马的形象的典型代表,自汉唐画马蔚然成风后,马的艺术形象发生了不断的变化,在2014年马年春节来临之际,辽宁省博物馆特别推出《骥索丹青——中国历代画马名作展》这一经典绘画力作,力求让沈城百姓一睹我国历代画马艺术的永恒魅力和独特风采,尽情享受公益文化为百姓带来的惠民、乐民的饕餮盛宴。
本次展览由辽宁省博物馆主办,并受到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大力支持,展览将从2014年1月18日持续展出到3月9日,届时观众朋友将欣赏到从唐代至近现代的40余件出自名家的画马精品,其中有2006年入选特种邮票图案的国宝级珍品韩干的《神骏图》、近年来首次展出的宋《虢国夫人游春图》、存世甚少的元赵孟頫的《饮马图》,以及近现代绘画史上画马大家徐悲鸿的《墨马图》等。需要提示大家一点,《神骏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两件作品出于文物保护的考虑,不适宜长时间大规模展出,因而仅在2月25日——3月9日期间展出两个星期,之前展出的为80年代晏少翔和冯忠莲的摹本,所以想看古本的观众一定要掌握好时间。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中辽博的展品有12件是首次展出,来自沈阳故宫博物院的5件展品也是初次示人。辽博希望在马年的春节里,一幅幅画马力作将给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去年春节辽博推出的《吉祥——对幸福的憧憬》展览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使得大家在节日期间多了一个游览选择,2014年马年将至,辽博希望通过近期的《骥索丹青——中国历代画马名作展》和《书情联意-中国楹联墨迹精品展》为节日的气氛增添诗情画意,让辽沈观众在节俭过年之余享受到丰富的文化大餐。
自有生人以来,马就以它的强健有力、灵活快捷、忠诚聪敏,成为人类迁徙负重的最佳工具,更是冲锋陷阵、长征远讨、开疆拓土、卫国安邦的不可替代的重武器装备。马以其有灵性的血肉之躯,在其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效命驰驱的漫长历史互动过程中,与人成为了朋友、战友,成为灵犀相通的生死之交。中国古代上至皇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将其视为可相依赖的得力伙伴。马因为能征善战得到了帝王名将的青睐,雄杰与良骥共垂不朽的佳话代代相传至今,如周穆王八骏、项羽乌骓、关云长赤兔、唐太宗六骏等。马在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中常被作为取材的对象,绘画是其中最为流行的艺术形式之一。
关于马的美术作品,以汉唐最为兴盛。雕塑上有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甘肃出土的“马踏飞燕”及唐太宗陵前的“昭陵六骏”等。绘画上有曹霸、陈闳、韩干、韦偃四位唐代画马名家,作品多富华贵优美之韵。唐代以后,画马虽不再如以往兴盛,但也有宋代李公麟、元代赵孟頫出现,作品多以清逸雅淡见长。明清没有能与之比肩的巨匠出现,但在文人画中也留有一些相关的画马作品。清代意大利来华传教士郎世宁,用西洋绘画中的光影与透视技法画马,对清代宫廷画家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至民国时期,留学法国的徐悲鸿将中国绘画的写意笔墨与西方绘画的造型结构相结合,又创作出别具新意的画马作品。可以看得出马之于人类的重要性及人对马的那份千年难解的浓浓情结。
名家名作如数家珍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以书画见长,本次展出的画马名作百分之九十出自我馆,跨越年代久远,作家作品珍贵,可以说在同类型展览中首屈一指,届时该展览将给观众带来一次视觉上的震撼体验。
1.赵佶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辽博藏)
宋徽宗,名赵佶(公元1082年5月初5~1135年6月4日),宋神宗11子,宋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
《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了唐玄宗宠妃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及其侍从在春天出游的情景。画面中前面有三人单骑开道,依次分别为男装仕女乘坐黄色、黑色骏马。中间并列二骑,即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并辔而行,均骑浅黄色骏马,虢国夫人居全画的中心位置,身穿淡青色窄袖上襦,肩搭白色披帛,下着描有金花的红裙,裙下露出绣鞋上面的红色绚履。秦国夫人侧面朝向着虢国夫人诉说什么,两人的脸庞丰润,雍容华贵,神情悠闲自若。最后并列有三骑,中间的人为保姆,她一手执缰、一手搂着怀中的小孩,保姆右侧为一男装仕女,左侧为一红衣少女。整个行进中的行列,人马疏密有度,以少胜多,尤其是其中三名身穿男装的仕女,让我们了解了盛唐时期的审美观念。
本次展览前期所展出的是冯忠莲的摹本。1953年冯忠莲应荣宝斋之聘,到辽宁省博物馆临摹《宋赵佶摹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开始的时候就遇到了颜色的配制问题,经过不断实验,似乎颜色已调的与原画一致了,但画出来一看仍然不行。经她仔细研究,原来古画的颜色已吃到了绢里,新摹的颜色浮在表面上,这就出现了差距。她又改进画法,几经探索实践,才克服了这道难关。
2. 韩干《神骏图》(辽博藏)
韩干,京兆人,即西安蓝田人,唐中期杰出的宫廷画家,以画马著称于世。诗人杜甫称其画马“毫端有神”,苏东坡称其“韩生画马真是马”。《唐代名画录》中称韩干画马“皆擅一时,足为稀世之珍”。
《神骏图》是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国宝级珍品,由唐代画家韩干所作,形态生动,构图严谨,描绘的是东晋尚清谈的代表人物,高僧支遁爱马的故事。据文献记载,和尚支遁隐居,好养鹰而不放,好养马而有不乘,有人讥笑他,支遁说:“贫僧爱其神骏。”此图绢本,设色绘岸边石床上一僧一儒踞坐左望,后立一持鹰侍从,左侧水中一仆童骑白马奔驰而来。用线细劲,赋色艳丽,人物传神,骏马昂扬。
此卷曾经明汪砢玉《珊瑚网》、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石渠宝笈·续编》等书著录。明代曾为郭衢阶、顾正谊收藏,入清为梁清标收藏,后入清内府,很得乾隆皇帝的喜爱。辛亥革命之后,溥仪被赶出北京故宫时,在他从故宫偷偷带走的1000多幅历代书画精品中,就有《神骏图》。1948年溥仪所携国宝书画的一部分被解放军缴获,上交给东北文物管理委员会,后辽博建馆时,这批珍贵文物被转交过来。但在入馆清点时,并没有发现这件《神骏图》。直到1962年,这幅《神骏图》由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转交而来。据杨仁恺先生调查后分析,这可能是溥仪出逃时,由于实在是没钱花,只好用随身带的国宝文物到民间换取食物,《神骏图》就是为了换口粮而流落到了民间。其后辗转入藏东北博物馆,即今辽宁省博物馆。
本次展览中前期展出的是晏少翔先生1981年的摹本,通过晏老的临摹,既为《神骏图》保存了优秀的摹本,又可以更清晰的认识《神骏图》绘制的方法与步骤,对深入研究《神骏图》有重要的意义。
3. 赵孟頫《饮马图》(辽博藏)
赵孟頫(公元1254—1322年),元代著名画家,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艺术全才,除绘画、书法外,他还通晓音律、精通文学。在绘画理论上,他提出著名的“复古”说,主张“画贵有古意”,厌弃那些“用笔纤细,敷色浓艳”的东西,希望从魏晋以来的古画中,吸取传统精神,并细心体察自然,参以己法,大胆创新,创作出具有时代风貌和独特风格的作品。鞍马画是赵孟頫绘画创作的题材之一,样式较多,有古意,有创新,有工笔,也有白描,是其绘画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饮马图》卷,卷中水墨绘奚官饮马情景。奚官,头带青黑色幞头,身穿僧领窄袖长衫,腰束丝带,足踏长靴,裤腿置于靴内,屈腰曲臂,双手端一盛满清水的大木盆,吃力前行。对面立柱上系一马,星目锥耳,雪花被身,昂首拽缰,作欲饮状。赵孟頫创作《饮马图》卷时,“刻意学唐人”显而易见,但细心观察其中也有他自己的手法,在摹古的同时又有创新。比如画面结构虽简拙但较之唐画更显清润,人马线描虽古朴但较之唐画更显遒劲,形象与质感更统一,笔墨更清淡等等,这些都是赵孟頫后来逐渐形成的特有的鞍马画风格。也正是由于这些风格的形成,才使他成为“世人但解比龙眠,那知已出曹韩上”的鞍马画大家。
4. 徐悲鸿《墨马图》(辽博藏)
徐悲鸿(1895-1953年),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汉族,江苏宜兴人。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
画面不设背景,水墨绘马一匹,作回首咬痒状,画家用豪放的笔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显得骏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
5. 徐呈祥《枣骝马图》(沈阳故宫藏)
徐呈祥,生卒年不详,清同治光绪间宫廷画家,以绘马著称。
图绘崇山峻岭间溪流潺潺,绿树如茵,红叶点缀其间。近景平地处以工笔重设色绘一匹棕色骏马静立其间,健壮丰润,雄姿挺拔,头部微侧。画面充满富丽华贵的气息,是清代宫廷绘画的代表风格。画面左下有作者楷书题字并臣字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