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照古今——仪征博物馆藏铜镜特展”于3月7日在常州博物馆和广大观众见面,此次展览由仪征博物馆与常州博物馆共同举办,展期为2014年3月7日—4月6日。
美哉灵鉴,妙极神工。铜镜作为古人正衣冠、饰面容的生活用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晚期沿用至明清,在中国青铜器群中自成体系。它以精良的铸造、丰富的铭文、华丽的纹饰,成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独具特色的瑰宝。
仪征是宁镇扬之间重要的节点城市,汉武帝时正式建县,唐宋时期发展为著名的工商业城市。仪征博物馆藏有古代铜镜五百余面,上起战国,下讫清代,以汉代铜镜最富特色,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我国古代铜镜的发展历史,映照了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与文化风貌。
战国时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铜镜制作精巧,镜身轻薄,弦纹钮,边缘卷起高出镜身,纹饰由主纹、地纹组成,主纹突出,精细繁缛。仪征博物馆藏战国铜镜出土于战国晚期或西汉早期的墓葬中,按主题纹饰有素镜、宽弦纹镜、四叶蟠螭纹镜、蟠螭菱纹镜、禽兽纹镜等,以蟠螭纹镜为多,在扬州地区出土的战国镜中堪称出类拔萃。
汉代是我国铜镜的繁荣鼎盛期。特别是东汉中期以后,铜镜的纹饰题材和表现技法有了较大变化,采用高浮雕的的手法,使纹饰的视觉效果由线条式变为浮雕式,由平面变为立体。仪征馆藏汉镜数量众多,品类齐全,纹饰精致,代表了汉镜“神冶良工”的特点。
唐代铜镜脱离了汉代铜镜的拘谨古朴状态,显示出其流畅华丽之风。形制上除传统的圆形外,还出现了葵花形、菱花形、亚字形等。五代至宋代,铜镜的使用在人们生活中更加普及。这时期不仅官府造镜,私家作坊造镜也非常流行,铜镜更重实用性,而轻装饰性。仪征馆藏唐宋铜镜从形制到纹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铸造工艺精细,纹饰新颖活泼,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元明清时期随着玻璃镜的普及,铜镜已渐趋式微。特别是清代,玻璃镜开始传入中国,逐渐取代了铜镜。仪征馆藏明代铜镜以仿汉镜为主,反映了当时的尚古之风。
铜镜,融汇生活实用和艺术欣赏于方寸之间,表述人类的艺术想像力和社会文化观念,承载了浓郁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光照古今的文化瑰宝。此次推出的“明镜照古今——仪征博物馆藏铜镜特展”,展出仪征博物馆馆藏精品铜镜90余面,大部分为国家珍贵文物,展品时代序列完整,种类齐全,文化内涵丰富,极具艺术欣赏价值。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展览,使广大观众朋友们得以欣赏铜镜之精美,领略青铜文化之灿烂,感受中华文明之广博。
(常州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