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中部非洲传统兵器展》在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隆重开展。展览展出欧洲几大著名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家珍藏的360余件珍贵传统兵器和冶铁工具,展品之精,数量之多,实属难得一见。市民观众可以近距离参观非洲先民的工艺成就,激发认识非洲大陆文化的热情。
本次展览的展品丰富,来自加蓬、刚果(金)、刚果(布)、南苏丹、中非共和国、安哥拉、赞比亚、卢旺达、乌干达、赤道几内亚、喀麦隆、肯尼亚、布隆迪和坦桑尼亚等十余个中部非洲国家。每件具有代表性的珍品都有50年以上的历史,其中更有远自十八、十九世纪的器物,较全面地反映出非洲传统兵器的不同艺术特色。展览由民族艺术文化有限公司卢重晋先生策划,大部分展品由权威的非洲武器专家杨·艾尔森(Jan Elsen)先生,与中部非洲仪式专家、收藏家马克·李奥·费利克斯(Marc Leo Felix)先生精心选出。
展览共分为3个部分:“独特的中非兵器”、“中非十八般兵器”、“兵器大揭秘”。通过展示实物、复原场景,并将历史照片、珍贵纪录片与展览介绍相结合,系统地展示出中部非洲不同类型的兵器以及它们的功用。展览详细介绍了中部非洲的族群如何将原始的矿石加工成粗铁,再由铁匠利用简单的工具制成美丽而致命的武器。这些兵器虽然没有现代兵器的结构复杂,但其效能也不遑多让。一个战士能否生存或胜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兵器的效能,这是非洲铁匠不断改进手持兵器造型的原因。“飞刀”也是非洲对世界兵器宝库的一个突出贡献,这种聪明而高效的杀人兵器在非洲大陆得到了发明和发展。事实上,当时的非洲兵器铁匠就等同现代的冶金学家,数百年前非洲用作刀身的金属质材甚至能与欧洲19世纪的钢材相媲美。最引人入胜的是,昔日铁匠调合的金属矿物成分与冶炼锻造技术,往往配合有很多仪式与禁忌,笼罩上一层神秘的气息。
非洲铁制兵器的使用历史已达两千余年。它们除了用于狩猎、战争之外,还是身份、地位以及权力的象征,广泛应用在各种古老仪式与祭祀活动中。例如用于成人仪式上的鸟头斧,刻有祈祷胜利和保护战士的符号的兵器手柄等等。甚至,有的兵器还可充当货币使用,用以缔结关系、确立婚姻或买卖土地。
“美”是本次展览的重要主题。非洲工匠们将精湛的冶铁技术与丰富的造型纹饰相结合,使兵器兼具了实用功能和美学欣赏价值。这些兵器制作精良、材质考究、工艺精湛、线条优美、造型奇特,极具创造力和想象力,犹如充满神秘感的工艺品,彻底颠覆了大众对传统冷兵器的印象。观众可以深入了解中部非洲传统兵器的技术水平、多样性及艺术美,感受非洲文化的非凡魅力。
(深圳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