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国革命的五大圣地之一,也是一座英雄之城、光荣之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等15家首批上海党史教育基地,浓缩了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
为宣传中国共产党历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和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主办,其余14家党史教育基地共同协办的《回望 感悟 传承——上海党史教育基地文物史料联展》于2014年6月16日至7月 31日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展出。
来自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陈云纪念馆、张闻天故居、宋庆龄陵园、龙华烈士陵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国歌展示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上海浦东展览馆的107件展品“首次集结”,具有丰富历史信息的文物史料将相对完整地汇聚展示上海英雄之城的革命历史脉络、红色风云变幻以及伟人烈士的信仰追求。
为了让观众对党史有更为直观、深入、细致的感受,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精选包括国家一级文物22件、国家二级文物16件、国家三级文物16件总计74件馆藏文物,与多个馆的展示内容相互呼应;各馆也纷纷提供具有代表性的馆藏珍品,使整个展览更为丰富可观。
展览期待更多的社会公众前来参观,共同从百余件文物史料中去探寻历史的面貌:
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并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
“二大”闭幕后,中共中央在上海创办的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内容与风格怎样?
一张朴素简洁的名片传达出参与“三大”之后中共中央局机关工作的向警予的哪些信息?
“四大”之后,上海工人第二、第三次武装起义用的警笛哨子、大刀短刀,折射出上海儿女怎样的英雄气概?
俞秀松的家信、使用过的毛笔架和他送给妻子的手袋,是否能让我们感受到这位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立者的热血、才学与柔情?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人员使用过的砚台,为什么最后会由参加“一大”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后代加以捐赠?
陈云同志使用过的短小铅笔头,抗日战争时期朱德同志赠送给张闻天同志的手枪,国母宋庆龄出访时常用的手提包,龙华烈士惨遭枪杀后遗留下的手铐、脚镣、衣物,左联五烈士之一柔石吹奏过的长笛,在体现他们的理想信念的同时,又折射出怎样的人性光辉和凡人情怀?田汉词,聂耳曲的《扬子江暴风雨》和《前进歌》诠释着两位国歌缔造者怎样的情谊?除了军人的誓死捍卫,上海的普通民众又是如何舍生忘死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淞沪抗战?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开设在美租界的“荣泰烟号”作为上海地下市委秘密联络点之一,留存下哪些“潜伏”斗争的工具?
上海的红色记忆不可磨灭,随着“七一”的临近,《回望 感悟 传承——上海党史教育基地文物史料联展》将以具体、形象、真实的文物史料带领参观者感知领悟国家信念、民族梦想以及上海的城市精神,并纪念建党93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