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主办的《馆藏古琴连接非遗古今》讲座于8月17日下午2:00在青岛市博物馆二楼学术报告厅开讲。本次讲座作为“把遗产交给未来——2014年非遗活动古琴进社区”名家系列讲座之一,特邀天津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李凤云、王建欣来青主讲。
李凤云、王建欣琴箫合奏
“把遗产交给未来——2014非遗活动古琴进社区”为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与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共同主办,系2010年 “把遗产交给未来——古琴名家名曲进百校”大型系列活动后推出的又一传播古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活动。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拨乐器,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古琴于2003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古琴文化在当代的传承状况仍不容乐观。为使更多的朋友更深入地认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古琴艺术,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特主办“把遗产交给未来——2014年非遗活动古琴进社区”系列活动,以期吸引更多的朋友加入到继承和保护非遗文化的队伍中来,把最优秀的遗产带到最美好的未来去。
王建欣为大家讲座
此次讲座,王建欣先生首先从古琴在中国古代音乐首屈一指的地位讲起,讲解了古琴的发展、形制。随后,李凤云女士亲抚三面市博藏琴,以明代“松风”奏《阳关三叠》、清代“玉振”奏《良宵引》、民国“松石意”奏《平沙落雁》,让观众陶醉于袅袅古音之际,也感受了丝弦与钢弦声音与意境的不同。最后,李凤云抚琴、王建欣吹箫,合奏一曲《梅花三弄》,把整场讲座推向高潮。讲座之后的互动环节,各位琴友在现场抓住机会向两位老师请教,纷纷上台一展琴技,李凤云女士为他们一一指点迷津。
近年来,青岛市博物馆一直致力于古琴艺术的保护、研究、传承工作,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从早期的古琴新年音乐会到近期的博琴雅韵,市博定期举办琴学讲座、古琴雅集等活动为广大琴友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青岛市博在馆藏古琴方面也颇有建树。今年年初,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林晨、董建国和特邀古琴专家金蔚一行三人特意赴青岛市博调研馆藏古琴,给予了青岛市博馆藏古琴高度评价,认为数量和品质在同类博物馆中均名列前茅,并特意将青岛市博物馆列为“2014年非遗活动——古琴进社区”系列活动的承办单位之一。作为此次活动的承办单位,市博在原有古琴推广的基础上,以琴文化为核心,探索文化推广的新路径、新方式,以实现感悟传统文化,把优秀遗产传承下去的宗旨。
(青岛市博物馆 罗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