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日,黑龙江省博物馆“每月一星”系列展览之《古之食器——黑陶豆》开展。
【展品详情】
此件陶豆为博物馆馆藏三级文物,口径13.2厘米,底径8.8厘米,高10.8厘米。陶豆器壁较厚,胎土明显夹杂砂粒;器表素面,不甚平整光滑,多凹凸不平之处;烧制火候不高,陶色呈红褐色和灰褐色。豆盘较浅,与黄河流域的折腹状豆盘有区别;高圈足,圈足呈喇叭状。豆盘与圈足连接处有明显接合痕迹,故该器物应是套接成型。
这件黑陶豆出土于东宁县大城子遗址,属团结文化,主要分布在图们江、绥芬河流域以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以柱耳罐和烟道式火炕最有特色。从出土的五铢钱来看,遗址年代距今约2000年,可见陶豆的年代大致相当于中原汉代。
据考证,在古代陶豆主要用来盛放“菜”,其形状浅而小,只能盛放少量“副食”。陶豆也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灯具,春秋战国时,照明用的油灯灯具开始出现,豆灯就是当时的照明工具,它是依照当时的食器——豆的形状制成。
豆器多为陶制,新石器时代陶豆即已存在。对原始社会的人们来说,陶豆只是一种盛食器而已;后来,贵族阶层专用豆陈放佐餐的杂肴,这时豆柄不断加高,有的器上加盖。汉字中的“豆”即为一足、柄、盘、盖俱全的象形字。豆的纹饰也从素面发展到有纹饰。豆的器形从陶豆开始,到青铜豆,始终保持它的基本造型,而且始终是祭祀礼器组合中的重要一员。在“禮”字的组成中,“豆”也是主角,这充分说明豆器在先民心中的分量之重。
(黑龙江省博物馆 蒋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