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初春,乾坤轮回,申猴朝岁,瑞兽纳福。适逢丙申新春来临之际,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支持下,中国文物报社与国内著名博物馆共同策划举办《申猴朝岁——丙申新春猴文物图片联展》,精选包括辽宁省博物馆在内的十余家参展单位以及故宫博物院、新疆龟兹研究院等多家文博机构收藏的代表性猴文物图片200余幅(其中辽博28幅),展览遍巡历代珍藏、博物万象:九枝灯影,陶都山上;双猿献寿,白猿渡水;子母相亲,喜报三元;猴首做哨,端砚雕工;蜂猴相嬉,松鹿成图……艺术之精彩,文化之深邃,精神之丰富,皆源于“人从猿来,猿猴同根”,造化了活蹦乱跳的猴子,一个个天赋异禀,奇趣横生。
本次展览分为四个部分,其中,生物篇“自然灵物”将向您描绘猿猴啸聚山林的演化历史,讲述人与猴同根相惜的亲缘关系,故事篇“本生故事”将诉说亘古流传的动听故事,艺术篇“艺术映像”着重解读绘声绘色的妙曼艺术,生活篇“瑞寿纳福”将阐发活灵活现的精神意趣。
生物篇“自然灵物”
现代猿类与人类有更近的亲缘关系,他们有共同的祖先——古猿。但是,哪种古猿是人类与猿类最近的共同祖先?人类与猿类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进行分化?他们在什么契机下进行分化?这些问题一直为科学家所探讨。
故事篇“本生故事”
关于猿猴的掌故和故事不胜枚举,从猴祖孕生人类的传说、猿猴引发天灾的神话到宗教对各种神猴的信仰,文人笔记、传奇、散文、诗歌中“尊猿贬猴”的托物言志,外来文化对本土猴文化的渗入和改造,各种关于猴的歇后语、成语等等。猿猴与人有着高度的相似性,使猴文化成为中国形形色色动物文化中的一个特殊典型。名种差异明显、内涵丰富驳杂的猴文化形象,不仅反映了猿猴与自然的关系,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自身性格、人际交往、社会关系及组织的复杂性。
艺术篇“艺术映像”
在十二生肖中,只有猿猴的生理体态、行为举止及情绪表达和人类最接近,手能持物,表情丰富。它们出现在奢侈品和日常用具中,有的被赋予吉祥避邪的含义,有的被赋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有的反映了人们对猴性的感悟和理解。或为实用器之装饰,或为奢侈品设计的神来之笔,甚至作为娱乐形式——“猿骑”和“戏马”,出现在不适合猿猴生存的北方草原青铜器造型上。猴形的配饰、印模、乐器、玩具、建筑构件,雕在青铜上的角色,刻在兵器上的图腾,画在容器上的故事,藏在画中的生灵,嵌在建材上的吉祥寓意……猿猴的艺术也是它被拟人化的过程,匠师们抓取猿猴的神形状貌,或古朴,或精细,取其神采,描其敏捷,绘其灵性,讲述着猿猴和人千丝万缕的亲缘、水乳交融的情分。
生活篇“瑞寿纳福”
从古至今,猿猴的形象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最初带有比较浓厚的信仰色彩,逐渐向观赏娱乐的方向发展,而信仰的色彩逐渐淡化。随着社会的演变,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猿猴形象。各类艺术品,年画窗花、剪纸玩具、泥塑布艺、衣饰花样、建筑构件当中所表现的猿猴形象,自然、机灵、顽皮、滑稽、通晓人情,在人们生活中除了发挥装饰和审美欣赏的作用,更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种种求吉趋福的愿望,对社会阴暗面的讽刺和调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