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日,由山西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深圳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安徽博物院联合捷克共和国布拉格国家工艺美术博物馆共同策划推出的《琉光璃彩——欧洲玻璃艺术史珍品展》,在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隆重开幕。
这是国内首个较为完整地展示欧洲玻璃制造工艺发展历程的展览,共展出200多件/组精品玻璃器,囊括了从古代、中世纪直到近代各个重要时期的主要代表性艺术流派的杰作。展览以欧洲玻璃工艺诞生、发展、繁荣的历史轨迹为线索,分为“古代与中世纪玻璃器”、“文艺复兴时期玻璃器”、“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玻璃器”、“19世纪上半叶玻璃器”、“19世纪下半叶玻璃器”、“新艺术时期玻璃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玻璃器”七个部分。
展览中,各种晶莹剔透、绚丽夺目的玻璃器让人感叹匠人巧夺天工的制造技术。其中,既有反映当时欧洲时尚和审美的玻璃奶瓶、彩色拼花窗玻璃、绘有帝国皇帝形象的啤酒杯,又有蕴含中西方艺术交融成果的花瓶、酒具、仿陶瓷玻璃版画、镇纸形玻璃瓶,可谓琳琅满目,令人大开眼界。
饱含浓郁的欧洲风情,焕发着耀眼的艺术魅力,这批美轮美奂的玻璃精品自2015年开始在国内多地巡展,受到各地观众的热烈好评。展览在深圳博物馆将一直展出到6月12日,为鹏城的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的异域艺术欣赏之旅。
《琉光璃彩——欧洲玻璃艺术史珍品展》艺术简析
一部欧洲玻璃发展史 一段时尚衍变进化史
展品中,中世纪时期曾盛行一时的彩色拼花窗玻璃,文艺复兴时期色彩艳丽、绘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形象的啤酒杯,巴洛克时期象征着“爱和纯真”的无色玻璃奶瓶,现代主义时期集实用和时尚为一体的各类花瓶等,都反映着当时欧洲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时尚潮流。
罗马帝国时期,玻璃制作广泛传播,腓尼基人发明的玻璃吹制法在玻璃制造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威尼斯玻璃器见证了玻璃业在16、17世纪空前的繁荣状况,热成形玻璃和冰裂纹玻璃都是当时最流行的玻璃精加工技术成果;17、18世纪,高品质无色玻璃在中欧出现,刻磨雕花技术成为主导装饰工艺;18 世纪,波西米亚是制作彩色玻璃的领军者;19世纪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第一件英国制虹彩玻璃;20世纪初,维也纳几何风格风靡一时。
欧洲玻璃工艺在保留了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不断汲取各类艺术精华发展至今,展现出既忠于传统又勇于创新的独特艺术风格,在世界玻璃艺术发展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风”对欧洲玻璃器的深远影响
欧洲玻璃艺术发展也受到了中国的深远影响,中西方的文化在不断交融中孕育出许多新的瑰宝。此次展览中,具备“中国风”的展品,如花瓶、酒具以及类似陶瓷的版画格外引人注目。一件长方形的玻璃版画上画着中式房屋、飞翔的仙鹤、低矮的假山石和中国人;一件制作于19世纪20年代末的甜点盘,盘中的杯子上有中国特色的楼阁式建筑;还有两件小瓶子的造型仿造了中国传统文房物品镇纸,上面还带有瓶塞。
欧洲人对玻璃器的喜爱,不亚于中国人对瓷器的珍视。历史上,中国的瓷器也对西方的玻璃制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威尼斯旅行家马可·波罗1295年从中国返回,激起威尼斯人对中国瓷器的兴趣。他们将氧化锡添加到玻璃原料里,制成了一种类似中国瓷器的高品质、实用的不透明白色玻璃,意大利语叫做“lattimo”。
玻璃艺术品的市场价值
中国传统艺术品领域里,玻璃主要以几种形式出现:一种是琉璃,譬如汉代的珠子、小瓶;一种是料器,主要出现在清代;一种是套色玻璃,旧时多用在满洲窗和板状玻璃画上。事实上,琉璃和料器与现代玻璃并不完全相同,只是材质一样。与当代玻璃艺术不同的是,中国传统的玻璃艺术以雕刻为主,如套色玻璃的工艺难度就在于各种图案的腐蚀雕刻上。
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拍出高价的玻璃艺术品主要是清代的各种料器,包括料胎画珐琅和料胎鼻烟壶。近年来,古代玻璃器拍卖,成交价前30名中几乎都是料胎鼻烟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