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精彩摘要
聚焦 博物馆与文明交流互鉴
国际博物馆海外分馆建设的分析与启示
温大严
从国际经验看,博物馆建设海外分馆,创立分馆品牌进行国际化推广,在传播文化价值观、彰显文化软实力方面效果显著。分析这些成功案例启示我们,品牌传播应成为推动我国博物馆“走出去”的新增长点,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形式。应着重考虑价值、风格和品牌立馆,探索中国博物馆海外发展的特色路径。
博物馆与公共文化外交:上海市文博界的先行实践
郑奕
上海市中外交流史源远流长,并蔓延至博物馆的繁荣。发挥好各馆尤其是上海博物馆这一头雁的公共文化外交功能,与全市打造“博物馆之都”,乃至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这一愿景高度一致。本文覆盖了多家场馆案例,以期呈现上海文博界在公共外交方面的先行理念和实践,以及下阶段战略策略。总之,上海市文博界的实践有利于进一步讲好上海故事、传播好申城之声继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典藏研究
“来通”——兽首玛瑙杯的名物考释
葛承雍
1970年出土于西安何家村的兽首玛瑙杯,是迄今为止唐代唯一的俏色玉雕,选用极罕见的缠丝玛瑙琢雕,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禁止出境展览文物。“来通”起源于希腊,广泛流行于欧亚大陆,在贵族酒宴、集体筵席或是祭祀典礼上使用。从“来通”的演化脉络、传播过程等可见何家村兽首玛瑙杯的珍贵价值。研究中国发现的“来通”此类器物,不仅是探讨中西文化交流的需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亚洲文物的交流也提供了重要的鉴定参考或者依据。
理论
考古博物馆的一种模式——陕西考古博物馆的展览思路与特色
王小蒙 王沛 刘思哲 是江柳
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是基于学科的内容和逻辑,展示学科的主要理论发展和研究成果,近似于“行业博物馆+科技博物馆”的模式。陕西考古博物馆在内容和形式上,始终把握“考古学科”的基本点,以丰富的展板资料、搬迁的遗迹本体、微缩遗迹模型等与遗物构成紧密结合的展项;以灵活多样的展陈手段进行视觉转化,全面阐释考古学科的发展历程、基础理论、多学科综合考古的方法,展示考古发现和文物保护的过程及研究成果。
实践
我国博物馆以“文明”为标题陈列展览的实践进程与创新路径
杨瑾
我国博物馆通过举办以“文明”为标题的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国内外巡展)等方式,不断尝试在世界文明体系中凸显中华文明的独特标准与重要贡献。但存在“中国性”呈现不足、阐释力不够等问题。在“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的新背景下,博物馆以“文明”为标题的陈列展览应该通过多学科融合的方式挖掘多元内涵,展示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自成性逻辑,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数字展陈技术,以多维释展转换等路径凸显“中国性”,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博物馆文明阐释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