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温州博物馆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立足现有成熟的信息化硬件环境,充份发挥专业技术力量,先后实现藏品信息化的管理、完成门户网站建设、数字多媒体的服务、主题展览网的开发,信息化工作初见成效。
一、藏品信息化管理
藏品实行信息化管理不仅方便了对藏品信息的管理,同时也实现藏品信息资源的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博物馆藏品管理的工作效率。温州博物馆非常重视藏品的信息化的管理工作,在浙江省率先投入使用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取得比较显著的效果。
2006年,温州博物馆首先向专门从事文博行业软件开发的公司购买了“易宝”藏品管理软件并于当年开始投入使用,当年就完成了近1000多件藏品的信息采集。2008年,温州博物馆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取得联系,免费试用该中心开发的基于网络的“博物馆藏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在试用过程中,温州博物馆深刻体会到“博物馆藏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势,此软件包括了文物入馆、藏品管理、库房日志、文物保护、展览宣传、学术科研、查询统计等若干模块,基本涵盖了日常藏品管理中的相关环节。因此,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温州博物馆就开始投入使用“博物馆藏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并通过技术手段完成了原先“易宝”数据库中藏品数据的转移,减轻了工作人员重复录入的工作量。2010年,浙江省开始开展可移动等级文物的信息调查活动,开始向全省推广使用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开发的“馆藏文物信息管理系统”,这款藏品的主要功能就是进行藏品信息的采集。在这次藏品信息采集活动中,温州博物馆分配到了3000件藏品信息的采集任务,时间紧、任务重,为了更好地完成此次采集任务,温州博物馆全员动员,分工合作,全面推进。特别是通过技术手段完成了从“博物馆藏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到“馆藏文物信息管理系统”藏品数据的迁移工作,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为顺利完成本次调查任务奠定了基础。日常工作中,温州博物馆也充分利用“博物馆藏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对藏品进行管理,极大地提高了藏品管理方面的工作效率。
二、门户网站的建设
温州博物馆门户网站(www.wzmuseum.cn),是温州博物馆在互联网上向社会提供信息发布、宣传教育、公共服务、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在馆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博物馆门户网站开通以来显现出较好的社会效益。
温州博物馆门户网站建设起步较早,2006年就开始建设并开通运行,是浙江省较早开通运行的博物馆门户网站,至今已近8年的建设历程,经历了从单一信息发布到公共文化服务、信息互动交流的发展阶段,实现了从网站托管建设为主到自行维护建设的转变。门户网站开通以来,根据博物馆职能的扩展,经历了若干次的改版,不仅美化了网站界面,规范了网站栏目,更加丰富了信息内容。除了常规的信息介绍,陈列展览、馆藏精品等栏目外,更加突出博物馆宣传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加强了与博物馆观众的信息互动交流。
特别是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以后,面对观众人数骤增,观众层次不一,观众需求多样等特点,博物馆更加强化门户网站的建设,突出博物馆充份发挥教育职能,加强了门户网站陈列展览、对外服务等模块的建设。
温州博物馆免费开放以后,观众的参观需求更加多样化。为了满足观众多样化的参观需求,温州博物馆充份利用网站陈列展览栏目,突破以前简单的图文发布的形式,全新打造大型展览专题网站。在展览专题网站中充份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努力做到专题网站的内容层次化,形式多样化,界面美观化。免费之后,配合实体展览,温州博物馆已陆续完成了近十多个大型主题网站的建设。
温州博物馆免费开放以后,随着观众人数的急剧增加,给博物馆的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温州博物馆除了增强实体博物馆的服务能力之外,充份利用博物馆网站开通若干服务模块,除了传的留言本和论坛之外,温州博物馆还陆续开通了观众网站订票系统,志愿者网上报名系统,博物馆免费拓碑培训中心、志愿者网络学习平台等模块,满足观众更大的服务需求。
三、数字多媒体服务
“东瓯慧光——温州数字博物馆(www.wzmuseum.org)”于2010年5月正式立项,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设计开发,于2011年6月12日文化遗产日正式对外开通,至今已正常运行将近一年。该项目是温州博物馆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而相应推出的新的文化服务模式,此模式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和社会司段勇司长等领导的关心和指导,开通当日浙江省文物局鲍贤伦局长及温州市人民政府仇杨均副市长等领导亲临会场观摩,运行至今已拥有近百万的点击率。“东瓯慧光——温州数字博物馆”项目作为温州博物馆崭新的对外服务平台,不仅搭建了公众与博物馆之间的桥梁,而且凸显了温州博物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数字博物馆综合运用三维全景漫游、高清图像显示、文图音影显示等多媒体技术,设有馆藏文物、陈列展览、名胜古迹、百工之乡、文化名人等六大板块,将1507件温州博物馆馆藏宝贝、30多个陈列展览的图文影音资料等资源搬到网上外。数字博物馆还汇集了536处文保单位、20余个非遗项目以及近80位温州历史文化名人院士的各种资料,成为展示温州风土人情的一扇窗口。
数字博物馆突破空间限制,市民除了可以“拿着放大镜”看文物,并能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每件文物配有图、文、音、影多媒体展示。突破时间限制,市民不再为错过展览而遗憾。市民可以通过数字博物馆可以获取“成吉思汗——北方草原游牧大展”“故宫珍品——皇家御用金银器展”等30余个历年精彩展览资料。同时,数字博物馆很好地将不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州历史文化名人的数据进行了整合,在传统实体博物馆文物、展览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了博物馆的知识范围,拓展了观众的知识领域。
通过温州“东瓯慧光”数字博物馆的开发和应用,充份利用馆藏资源及社会资源,以其独特的优越性和创新性,进一步拓展了实体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四、主题展览网开发
温州博物馆主题展览网作为实体展览的重要补充,有其自身特有的优越性。它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公众只要拥有必要的上网条件,即可随时随地方便地访问展览网,享受博物馆提供的信息化教育服务。公众通过主题展览网不仅可以全方面获取展览相关信息,近距离观赏馆藏精品,更可以在线聆听藏品背后的故事,随时与博物馆进行双向的互动交流。
温州博物馆目前拥有一支比较强的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团队,整合了素材采集、素材处理、网页制作等各方面的技术力量,这为博物馆自主开发主题展览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同时,温州博物馆还积极采购高性能的计算机、高精度的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录音设备、造景师、造型师、全景漫游等硬软件资源,开辟专门的网站制作室,这为更好地采集诠释展览信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主题展览网的开发共分主题确立、素材采集、素材处理和网站制作四个阶段。首先,主题展览网相关人员要积极参与到展览的策划过程中,与展览陈列部的相关人员沟通,了解展览的主题思想,对专题网的要求等,明确展览网的主题。其次,展览网的主题确定以后,就要采集主题相关的各方面的素材。由于展览网的主题单一明确,所以围绕这一主题的材料必须收集得内容翔实,形式多样,符合公众的浏览需要。材料包括原创和搜集的两种材料。原创材料是指拍摄的照片,撰写的文本及录制的视频等,这类材料主要应用于“展览简介”、“精品赏析”、“活动花絮”等栏目。搜集的材料是指通过图书、报纸、光盘、网络搜集到的与临展主题相关的信息,这类材料主要应用于“知识链接”和“媒体报道”等栏目。再次,这些材料还需要经过加工制作成为制作网页的素材。最后,由网站制作技术人员整合网页素材,制作生成主题展览网。
截止目前为止,温州博物馆信息化工作团队已配合实体展览开发完成诸如“皇家珍宝——故宫藏御用金银器特展”、“弘一大师书法精品展”、“温州首届中国玉文化博览会”、“江河之魂——青海历史文化精品展”等数十个主题展览网,受到公众的一致好评,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温州博物馆 王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