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0日,“东北地区博物馆联盟——捺钵制度学术研讨会”在黑龙江省博物馆会议厅举行。此次研讨会是自“东北地区博物馆联盟”成立以来,各省区博物馆精诚合作的又一硕果,亦是黑龙江省博物馆担任联盟轮值主席期间,继推出联盟首展《松辽风华——走近契丹、女真人》三省联展之后的又一学术研究活动。
“捺钵”是契丹语的译音,为契丹语词,意为辽帝的行营。辽帝保持着先人在游牧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居处无常,四时转徙。因此,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又称四时捺钵。不同时期四时捺钵的地区也有所变化和不同。后期“捺钵”一词由行宫、行营、行帐的本义被引申来指称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
此次“东北地区博物馆联盟”所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以捺钵制度为研讨中心,即基于“捺钵”这一学术问题而进行的东北四省区的共同性学术研究。会上,东北地区各博物馆的专家学者均参与此次研究与探讨。
相信,在“东北地区博物馆联盟”这一合作平台上,在“互利、互信、互助、互惠”的合作原则上,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省四省博物馆人的共同努力下,会议所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定为东北四省区的文化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黑龙江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