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8日,《“穿越通草画——孩子眼中的新广州风物”越秀区第三届少年儿童美术日记画大赛获奖作品展暨通草画教育成果展》在广州博物馆专题展览厅隆重开幕。早在2011年初,广州博物馆就与越秀区少年宫、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了“小眼睛看新广州”越秀区第二届少年儿童美术日记大赛。这次展览广州博物馆充分结合馆藏资源,与越秀区少年宫就通草画的创作再次携手合作,对两百多年前的通草绘画进行探索和创新,通过小孩子们独特的视角展示新广州风物的魅力。
好玩广州话 另类解读“萌”翻全场
画作在主题内容上,紧贴广州本土文化,以儿童独有稚嫩、天真、可爱的视角和表现手法来“描绘”并解读广州各行各业、好玩广州话、粤语童谣、广州美食、广州粤剧、广州革命遗址、广州靓景等主题。例如,广州话中“煲冬瓜”意思指普通话。小朋友画笔下的“煲冬瓜”,是一堆烧红的柴火上,一只大大的煲里,“躺”着一只满头大汗,正在痛苦挣扎的冬瓜。看它可怜的模样,很快就要被煮成美味佳肴供人享用了。另外,广州话的“腾晒鸡”,用于形容手忙脚乱的样子,作品“腾晒鸡”的画面中巨大的遮阳伞下一只戴着太阳眼镜,躺在沙滩椅上享受日光浴的鸡,与之白云、太阳、小海蟹、救生圈等这些元素相搭配,看得出它正悠闲自在地享受它的沙滩阳光之旅呢!除了“广州话”主题,小朋友也在通草纸上“记录”下了广州的名胜古迹和优美风景,“广州博物馆”、“陈氏书院”、“培正中学”、“广州塔”等广州代表性建筑都通过小朋友童真的画笔重现观众的眼前。
传统创新相结合 通草画焕新生
本次展览共展出700多幅作品都是越秀区少年宫的同学们在融合了通草传统表现与创新发展基础上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在绘画技法上采用了包括运用版画技法印制的通草纸版画、运用镂空喷绘技法的通草孔版画等十种创新技法。值得一提的是,少年宫的同学们在吸取传统版画制作技法的基础上,首先用白纸板按照构图的需要,裁剪出图画的构件,在纸板上拼贴完成立体的图面,然后用通草纸在上面印制出色彩绚丽的版画。现在广州博物馆的馆藏通草画近400幅,馆长程存洁博士也一直致力于通草水彩画的专项研究并对通草画教育大力支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通草画的第二课堂,并与越秀区少年宫实践探索出融“讲座-培训-教研-活动-课程-比赛-展览”于一体的通草画美术教育模式,使社会大众和广大少年儿童得以再识这代表广州本土艺术历史文化的“遗珍”。
“广州明信片”回归本土
通草画是指在通草片上创作的画作,通草片是直接用通脱木的茎髓加工而成的特殊纸张。两百多年以前,在摄影技术尚未发明使用的年代,记录了广州市井风情故事和习俗画的通草画吸引了无数的西方顾客,它的内容或风格既与西方艺术大异其趣,又有别于中国本土人文画,成为一种融合中西风味的画作,这些画作经由广州飘洋过海、风靡欧美各国。但是曾经作为“广州明信片”的通草画在兴盛了上百年之后,却一度成为广州人遗失的记忆。通草画收藏主要在西方的博物馆中,作为原产地的广州,几乎没有通草画的收藏。直到10多年前,英国友人伊凡·威廉斯向广州博物馆捐赠了70余幅通草画,由此揭开了广州博物馆收藏和研究通草画的序幕。
童真童趣通草画动手DIY
本次展览中小朋友的通草画作品部分,全部由越秀区少年宫的师生亲自动手参与布置,一幅幅鲜活生动、充满稚气的小图画经过精心的装框、编排、装饰之后,形成一面面风格各异、色彩灵动且整齐统一的图画墙,使人一进展厅,就有如置身“童画”的世界。展厅的过道处,越秀区少年宫的老师利用简单的手工材料,自制了一棵生机勃发、春意盎然的大树。寓意着通草画的有生力量及生机无限的未来。展览展期将持续到2月25日,期间跨越中国的农历新年。届时,广州博物馆也将推出自制通草画贺年卡的新春活动,观众可以在现场提供的通草纸片上描绘自己喜欢的图案,DIY独一无二的通草画贺年卡。家长们不妨带上自己的小朋友,一起到广州博物馆欣赏这些充满童真童趣、富有中国特色的通草画作,并亲身体验通草画创作的乐趣,过一个新鲜有趣的文化新年吧!
(广州博物馆 林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