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文化 传承长沙弹词
——刘少奇故里管理局领导拜访曲艺大家彭延昆
2013年1月21日,刘少奇故里管理局局长罗雄,副局长王定良带领办公室主任龙文阳、宣教部副部长谢华、长沙市政府形象宣传员高奇一行,专程从宁乡驱车往返100多公里,来到长沙市芙蓉区拜访了长沙弹词活化石、曲艺大师彭延昆老先生。
一进彭老家中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红底撒金大寿字,为著名书法家谭秉炎书赠彭老的书法作品。待我们落座,彭老在夫人的搀扶下,缓步来到客厅,凭他老家的听觉记忆,逐一叫出了来宾的名字。彭夫人给我们回忆了有关彭老的一段往事,令我们十分感动。医生早三年就建议他不要再唱“嘭嘭”(长沙弹词)了,之前为了参观刘主席纪念活动,更是坚持要去参加纪念馆举办的吟唱会,从那次回来以后,因身体欠安,也就没有再参加演出了。
彭老对刘少奇主席有着朴实的感情,他如数家珍地给我们回忆过去,讲述他的曲艺生涯,每每提到旧社会的苦日子,他唏嘘不已;讲到刘主席领导安源工人运动和回湖南农村进行四十四天调查,他心潮难平。他先后组织长沙市曲艺家协会会员,创作了《刘主任救灾记》、《少奇主席到我家》等10多个曲艺节目。从交谈中,我们得知彭老不但会唱长沙弹词,还会丝弦、大鼓、快板、山歌等多种曲艺形式,是长沙市文艺界的一位难得的全才。
为了提高刘少奇同志纪念馆花明楼艺术团的演艺水平,我们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请彭老现场指点、传授演艺知识,首先,由团长谢华演唱了罗雄局长作词,长沙市音协主席殷景阳、秘书长张长松作曲的歌曲《说湖南,唱潇湘》;随后,由高奇演唱了新派长沙弹词《潇湘神韵》。彭老听后非常高兴,直夸谢华音域宽厚、嗓音甜美,表扬高奇的弹词韵味十足,并当即表示收高奇为徒,并向罗雄局长建议,在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建立长沙弹词传承基地,约定节后春暖花开之际,亲自到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正式收徒、现场教学,携手合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长沙弹词艺术发扬光大。
他眼戴墨镜、身穿唐装、怀抱月琴、手拨丝弦,铿锵淳厚的嗓门一开,高山流水、马蹄声声的弹唱,直击听众心灵……在长沙人眼中,长沙弹词属于彭延昆,彭延昆属于长沙弹词。彭老今年76岁,命运多舛,刚出生才一个月的时候因误用药水导致双目失明。虽然未曾进过学堂,却通过“旁听”积累了大量文化知识,善讲评书、大鼓、唱弹词、快板,出口成章、即席评唱更是他的表演绝活。他9岁起开始登台,迄今已从艺近70年,因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成为无人巨敌的长沙弹词传承,被称“长沙弹词活化石”,代表长沙市人民政府,成功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湖南和中国传统文化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
长沙弹词用长沙方言俚语说唱,又称长沙道情,多为一人自弹月琴说唱,是以长沙茶厅文化为依托而繁荣发展起来的,至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和许多民间艺术一样,长沙弹词也以口授的形式进行传承和发展。长沙弹词家喻户晓、有口皆碑,象一杯醇厚的老酒,让长沙人爱不释手、回味绵长……
刘少奇故里管理局领导慰问退休职工
2013年1月22日,刘少奇故里管理局局长罗雄、副局长王定良带领机关党总支、工会、园林环卫部、宣教部的同志,专程赴宁乡县城、乡镇和长沙城区登门慰问了17名退休职工和4名在职困难家庭,为他们送去了新春祝福,传递了党和政府关怀。
罗雄局长每到一户,还详细了解了退休职工和困难家庭的生活情况与身体状况,当看到退休职工心情舒畅地在家欢度晚年时,非常高兴。罗雄局长说:“大家过去在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纪念馆的事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作出了不少贡献,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衷心的祝福同志们身体健康、生活幸福、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老同志对刘少奇故里管理局的馆领导的关心深表感谢。刘少奇故里管理局爱老敬老工作做得非常扎实,不仅仅停留在各大节日的走访慰问活动,平时也十分关注老同志的生活,有计划地适时组织健康检查、外出参观、来纪念馆看看新变化等,真真切切让退休职工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刘少奇故里管理局领导慰问金元村贫困户
2013年1月22日,刘少奇故里管理局局长罗雄、副局长王定良带领部分中层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在金元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成奋强的陪同下,登门慰问了周良富、伍光明等24户困难家庭,每户送去慰问金400元。
根据中共长沙市委、长沙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刘少奇故里管理局自2011年12月起,派出了以副局长王定良为组长、办公室副主任袁有为和讲解员贺正宇为组员的三人工作组进驻宁乡县花明楼镇金元村,开展“一推行四公开”联点驻村工作。进驻金元村以来,工作组先后组织召开了十多次村民小组和村民会议,组织村民自筹资金80余万元、义务调工500余人次,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完成了8公里村道的硬化,为3.2公里主干道安装了60盏路灯,为山村的夜晚送来了光明。针对三个群众聚居点饮水困难、水质不好这一难题,积极争取水务部门支持,帮助村上引进自来水建设项目,使缺少水源的村民及村部饮用水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为了改造农民危房,刘少奇故里管理局筹资12万元,为周良富、伍光明两户重点危房户改造危房建新居,让两户村民春节之前喜迁新居。
“春节要到了,我代表刘主席纪念馆的全体员工来看望您,给您老人家拜个早年!”罗雄局长来到周良富家,在向他拜年的同时,还给他送上一幅刘少奇主席的标准像,仔细询问他的家庭生活状况、身体状况,并表示继续关心和支持金元村的困难家庭。周良富十分感激,捧着刘主席标准像热泪盈眶,他说“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刘主席纪念馆还惦记着我们百姓!”真情慰问、真情表达,愿老百姓的冬天不再寒冷。
刘少奇故里管理局领导走访敬老院
2013年1月22日下午,刘少奇故里管理局局长罗雄、副局长王定良带领部分中层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在宁乡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彭曦明、花明楼镇人大主任张存华的陪同下,开展人大代表联系敬老院活动,来到了位于杨林村的花明楼镇敬老院慰问老人。
县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刘少奇故里管理局局长罗雄带着全体员工的深情厚意,向敬老院赠送2万元以改善敬老院的生活条件。罗雄局长详细了解了老人们的健康情况和生活条件,考察了敬老院的居住环境,并与老人们进行了交谈:“我们今天是响应市委号召,带着党和政府的关怀,学习和弘扬刘少奇主席的党员风范和公仆情怀,专程来敬老院看望大家,祝福大家新年快乐,生活幸福,安度晚年。等天气转暖了,欢迎大家到刘主席家里来走一走、看一看。”
老人们一提起刘主席,想起1961年刘少奇主席回乡调查的往事就热泪盈眶,有表达不尽的感激之言,滔滔不绝地诉说着一件件往事,声情并茂地声声称道:“刘主席是大好人,是大恩人!”,有的行动不便的老人听说刘主席纪念馆的人来了,争先恐后、步履蹒跚地走出房门,向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表达敬意。宁乡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彭曦明对刘少奇故里管理局关心地方经济建设,心系百姓疾苦的做法表示感谢。罗雄局长还将一幅刘主席标准像镜框像送给敬老院,老人们相拥在刘主席像前满面春风地合影留念。
刘少奇天华蹲点调查风范犹存
刘少奇故里管理局领导看望见证人
2013年1月22日,中共长沙市委副秘书长、刘少奇故里管理局党组书记杨俊,局长罗雄带领局长助理、陈列艺术部部长彭明建,办公室主任、机关党总支专职副书记、工会副主席龙文阳,宣教部副部长谢华,市政府形象宣传员、刘少奇同志纪念馆讲解员高奇一行,来到长沙县青山铺镇天华村,专程看望了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1961年4月12日至4月30日在长沙县广福公社天华大队蹲点调查18天的6名见证人。管理局一行还参观了刘少奇同志天华蹲点调查旧居和纪念馆。
1961年,正值我国国民经济处于严重困难时期,时任党中央副主席、国家主席刘少奇在广州参加完中央工作会议之后,与毛泽东羊城话别,回到了阔别近40年的家乡湖南长沙开始了改变亿万中国农民命运的44天农村蹲点调查,其中在长沙县广福公社(今青山铺镇)天华大队就住了18天,他在当时的天华大队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倾听农民的意见,了解农村社会现状,果断作出了解散公共食堂的决定,使天华成了全国第一个解散公共食堂第一个大队。为了解决解散公共食堂之后农民生产生活困难,他还在天华提出了农村的“十个一”指导思想,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好蓝图,即“一栋好房屋,开门亮窗粉壁墙;一套好用具,农具、炊具、副业工具样样俱全;一栏好猪,自养、自繁、自食,又有卖;一群好家畜,有鸡、有鸭、有狗、有猫;一园好蔬菜,大蒜、韭菜、香葱,品种多样化;一塘好鱼,鲢鱼、鲤鱼、鲭鱼、鳙鱼、草鱼水中游;一块好柴山,树大柴多,用柴自给;一天三餐好饭菜,饭甜菜香、讲究营养;一人有几套好衣服,床单、被帐换洗不缺;房前屋后一片好风景林,棕、竹、桃、李样样有,春温冬暖夏天凉”。
杨俊书记指出:“少奇主席当年提出的农村‘十个一’目标在天华村已经基本实现了,希望天华村当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头雁,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尽早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以告慰少奇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在天之灵。”杨俊一行还认真听取了天华村党支书、村委会主任、刘少奇同志天华蹲点调查纪念馆馆长杨义关于天华村发展规划和纪念馆景区党员教育基地建设情况汇报。随后管理局一行马不停蹄走访当年的见证人。
“少奇主席来我们这里调研时,我是天华大队的总支部委员。”年近八旬的彭腾奎老人介绍说:“刘主席当年到天华大队时,坐的是老式吉普车,身披一件蓝布棉大衣,身材清瘦,头发花白,脚穿一双橡胶套鞋,头戴一顶蓝布帽,王光美跟随着,手里着拿一把雨伞,总共只有四五个人,根本看不出就是国家主席到了。第二天,村里的党总支通知召开村干部开会,说要刘主席参加我们大队干部会议,我们才知道是刘主席来了”。管理局一行认真聆听老人的回忆,感到暖意融融。“在天华,刘主席与社员同吃同住,有时候还同劳动,他走家串户,倾听农民的意见,了解社员的疾苦,掌握了农村刮“五风”饿死人的真实情况。 有一次,刘主席与我们一起走在田埂上,看到路边有一堆风干的人粪,随手拾起一根棍子,将粪便拨开,看到的都是草根、树皮和粗纤维。他心情沉重地对大家说:‘看来,社员真的没饭吃了啊。’”彭腾奎老人拉着杨俊书记的手,回忆了刘主席在天华调查的18天里,还平反了一件冤案让他印象非常深刻。“当时,社员冯国全替生产队养的一头耕牛突然死了,公安部门以故意破坏耕牛案对他进行立案和关押。刘主席知道后批示并派人对此事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这头耕牛是在买来前吃草误吞铁丝,造成胃出血死亡,经公安部门重新调查核实真相后,为冯国全洗清了不白之冤。”
杨俊书记深情地说:“少奇主席通过实地调查,不仅遏制住了当时的浮夸风和瞎指挥风,还做出了解散公共食堂的决定,使天华大队成为全国第一个解散公共食堂的大队,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挽救了中国亿万农民的生命,我们要永远记住刘主席的英明。”随后,杨俊书记将一幅精美的刘主席标准像和400元慰问金送给老人,老人捧着刘主席标准像激动得说:“天华人民感恩刘主席,天华人民感谢共产党!”
杨佑仁是一名老党员,老有所为兼任天华村村民小组长、天华村文艺宣传队队长,他不顾年事已高,精心创作排练了快板、山歌、腰鼓等文艺节目,把热心为老百姓提供精神食粮、丰富文化生活作为自己最大的快乐。“我当时只有十来岁,手指被柴刀砍伤以后,家境贫困无钱医治,一直肿胀灌脓,痛得我生死不得,刘主席的夫人王光美知道后,立即安排北京来的医生登门给我治疗,使我很快就恢复了健康。”70岁的杨佑仁回忆起刘少奇、王光美关心老百姓疾苦的往事老泪纵横。“作为国家主席的夫人居然会专门安排医生为我这个农村伢子治病,是我的救命恩人,让我终生难忘。”当罗雄局长将刘少奇主席标准像送给他时,他捧着画像激动地说:“当年开会的时候没有人认出他就是是国家主席,我看着讲话的人和墙上挂着的画像是一个人,我就脱口而出喊了一声刘主席。”当刘少奇故里管理局的同志们离开时杨佑仁的双手始终捧着刘主席的标准像站立在凛冽的寒风中,目送我们走出村口。
刘少奇故里管理局一行,在天华村总共走访了6户见证人和6户困难家庭,给每户送去了400元慰问金和一幅刘少奇主席标准像。
(刘少奇故里管理局 高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