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场城市(济南)活动启动仪式及系列主会场活动
为了推动博物馆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和扩大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和影响力,每年的5月18日,国家文物局都要与地方政府联合主办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场城市活动。2013年这一活动首次来到黄河流域,来到泉城济南,为山东人民带来一场历史文化的盛典。
5月18日上午,由国家文物局、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1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场城市(济南)活动在山东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启动仪式。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山东省委副书记、代省长郭树清出席开幕式并共同启动主场活动。国际博物馆协会主席汉斯•马丁•辛茨博士发来祝贺视频。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山东省副省长季缃绮致辞。
开幕式上,蔡武、励小捷、郭树清、孙守刚等为获得第十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2013年度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国家二三级博物馆的单位颁奖和授牌,并颁发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普查员证,还进行了《山东石刻大全》首发暨赠书活动。另外,还有凝聚中国力量、体现齐鲁文化特色的《文物三字经》诵读、《孔府乐舞》、《齐鲁谣》等文艺演出。
开幕式后,与会领导和嘉宾参观了《第十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项目图片展》、《大羽华裳——明清服饰特展》、《考古山东》、《山东石刻拓片精品展》、《山东省文物保护成果图片展》等主题展览。
“5.18国际博物馆日”主场城市活动期间,山东博物馆作为活动主会场围绕第37个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 “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举办了一系列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陈列展览、学术研讨、观众互动和文化遗产推介等系列活动,全力将博物馆日活动打造成博物馆人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和城市的名片。
5月18日上午,两百多件明清皇室贵族的服饰文物在山东博物馆举办的《大羽华裳——明清服饰特展》上揭开了神秘面纱。作为全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古代服饰展,展览展出的服饰件件都是珍品——明代服装宽大飘逸、古朴大方,而清朝皇室服饰则古典端庄、华美极致,配以玉器、书画、雕刻、铜器等服饰相关文物,把中国古代服饰的独特魅力和辉煌成就展示给广大观众。
为了让民众加深对山东古代石刻文化的了解,山东博物馆联合山东石刻馆特别推出了《山东古代石刻拓片精品展》,展出包括北朝摩崖刻石、秦汉碑刻、历代墓志、汉代画像石在内的49幅拓片精品。
此外,还有荣获“全国十大精品陈列”殊荣的《考古山东》展,不仅让观众通过逼真的场景和趣味互动从而了解考古知识,感受考古学独特的神秘魅力;同时通过十余项重大考古成果来展示山东考古三十年来的辉煌成就,让观众从中认识到山东悠久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观众朋友在山东博物馆还能够观赏到《第十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项目图片展》、《山东省文物保护成果图片展》等主题展览。另外,专家免费鉴宝、面向公众的高端学术报告会也丰富着博物馆的文化活动。
18日上午由于天气原因,原本设在南广场的公益性鉴宝活动改在了室内,现场聚满了前来鉴宝的市民朋友。此次鉴宝活动由山东博物馆联合山东省文物保护与收藏协会共同举办,特邀故宫博物院知名文物鉴定专家——陈丽华、王家鹏、金运昌、吕成龙、丁孟、徐琳为社会各界人士免费鉴定古代书画、瓷器、玉器、青铜器和漆器、珐琅器、铜佛像等文物收藏品。
18日下午,在山东博物馆学术报告厅里,来自全国几十家博物馆界同仁和社会上一些关心博物馆的观众齐聚一堂。由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博士为大家带来一场名为《从“象牙塔”到“文化空间”——当代博物馆的新取向》的学术讲座。安博士从近些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谈起,通过分析博物馆定义、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当代博物馆的基本文化观等问题指出“社会化进步与专业化让博物馆走出象牙之塔”的必然趋势,进而阐述了“博物馆作为经典而独特的文化空间”的观点,分享了世界各地博物馆的先进事例及耳目一新的博物馆学理论。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拉进了博物馆与大众的距离,博物馆由过去的艺术品殿堂变成民众娱乐学习的文化场所。
(文/练洁 摄影/庄海峰、李波、练洁、阮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