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2日,由吉尔吉斯斯坦、中国、哈萨克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含甘肃省的五处世界文化遗产地。下面我们对这五处新增的世界文化遗产地进行一一介绍。
一、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市,遗存包括佛教窟龛遗迹以及相关的佛寺和佛塔。窟龛群开凿于群山环抱的麦积山红砂岩独峰峭壁上,在西—南—东崖面上分层而建,横向分布范围约200米,纵向近20层洞窟,距地面10—80米,洞窟间以错落的栈道相连。现存有5—13世纪建造的198个佛教窟龛,7000余身泥塑造像,1000多平方米壁画。
麦积山石窟孤峰卓立、窟龛错落的形象,与周边的丹霞地貌和丰富的植被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景观。麦积山石窟以其明显反映中国佛殿建筑形象的石窟形式、早期的经变画等遗迹,成为丝绸之路佛教艺术重要遗迹。
二、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约52公里处,始凿于公元4世纪后期(西秦),5—10世纪时历代开凿,宋元明清维修。石窟以崖面北段高达27米的唐代摩崖大佛(171窟)以及崖面中段的众多中小型窟龛构成其主体,申报窟龛185个、雕像776尊、壁画912平方米。作为丝绸之路起始段河西走廊与中原地区交接地带现存最早的佛教石窟寺,炳灵寺石窟是佛教传入汉地时中国早期石窟面貌的特殊证据。
炳灵寺第169窟的塑像、画像旁皆有墨书榜题。在左上方崖面上,有墨书发愿文24行,中有“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字样。建弘元年即420年,这是中国石窟寺中现存最早的造像题记,对全国其他石窟的断代提供了标尺,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三、玉门关遗址
玉门关遗址位于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的疏勒河边。这一区域东接中原、西连西域,是古代中西交通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玉门关遗址东起仓亭燧,西至显明燧,以小方盘城遗址为中心呈线性分布。遗址保护区范围长约45公里、宽约0.5公里,主要包括小方盘城遗址(玉门关)、大方盘城遗址(河仓城)、汉长城边墙及烽燧遗址(包括20座烽燧、18段长城遗址)。玉门关遗址及周边烽燧出土文物包括2400余枚简牍文书、丝织品、兵器、积薪、大苣、屯田工具、粮食、陶器、漆器等。
四、锁阳城遗址
锁阳城遗址是丝绸之路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古城,位于瓜州县锁阳城镇,是集锁阳城城址、农业灌溉渠系遗迹、锁阳城墓群和塔儿寺遗址为一体的文化遗存。它在河西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诸方面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锁阳城按结构可分为内外两城,外城面积80万平方米,将内城包围,墙体高大;内城面积28万平方米,城墙夯土版筑,底宽7.5米,顶宽4.6米,高10米,四角有角墩,结构极其复杂;城内留有大量土台、房屋及其它建筑物遗迹。锁阳城遗址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和农田水利灌溉系统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典型范本。
五、悬泉置遗址
悬泉置遗址位于敦煌与瓜州两市县交界处,地处祁连山支脉火焰山北麓的戈壁坡地,南通悬泉谷悬泉水。
悬泉置是汉代交通体系中设于河西地区的驿置机构之一,其主要功能是传递各种邮件和信息,迎送过往使者、官吏、公务人员和外国宾客。悬泉置遗址遗存分布面积达22500平方米,考古发掘面积4675平方米。悬泉置遗址出土文物丰富,包括简牍文书3500余枚、帛书10件、纸质文书10件、丝织品、农作物及家畜骨骼等,总计达7万余件。
(敦煌研究院 孙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