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乐志十七》有云:“众器之中,琴德最优”。何为“琴德”?实乃高雅的乐器,悠久的历史,精妙的构思,深远的意境也。而古琴,则充分展现了“琴德”的四解。作为中国历史最久的古琴,不仅体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最高境界,也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文人精神,是一种极具艺术欣赏价值的工艺品。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月,黑龙江省博物馆将这悠扬而又古典的清新琴乐带到了具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哈尔滨。
●巴蜀情韵——四川博物院藏古琴精品展
巴蜀之地的古琴文化源远流长。从陶俑、画像砖、摩崖造像等丰富的出土文物和遗存来看,在两汉、三国时期,巴蜀古琴音乐文化便已经十分兴盛,出现了司马相如、王褒、杨雄、严遵等蜀中四大名家。唐以后,巴蜀琴艺和制琴技术更是闻名遐迩,令人称赞。此后历代与琴有关的文化名人和流派不断涌出,如唐代创作出绝妙琴诗的李白、独步一时的“雷琴世家”;宋代的“眉山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文同等;明清时期的杨正经、张孔山、华阳顾氏、成都叶氏、绵竹刘氏、梁山竹禅、重庆杨氏等,以及“蜀派”“泛川派”等流派;民国时期的裴铁侠、李子昭、“岷明琴社”“天风琴社”等等诸多琴人、琴社。
“巴蜀情韵——四川博物院藏古琴精品展”分为“古琴的悠远历史”“松石间意——唐宋元古琴”“太古希声——明代古琴”“金声振玉——清代及近代古琴”四个版块,共展出23张古琴,时代从唐至清,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琴的演变轨迹,是四川博物院所藏古琴之精粹。其中,唐代“石涧敲冰”琴形制浑厚,古朴凝重,声音圆润纯正,有典型的唐琴风韵。经考证曾为耶律楚材所藏,是不可多得的传世珍品。此外还有“醉玉”“竹寒沙碧”“花笑”“太古希声”等宋明古琴精品,很多都是首次赴外展出。
●“龙博讲坛”——《古琴鉴赏、修复与收藏》
琴韵悠悠,清音绕梁。为让观众在欣赏展览之余能更加了解中国古琴文化,博物馆特邀请广陵派第十二代古琴家张金桥老师做《古琴鉴赏、修复与收藏》专题讲座。
“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中国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四艺中居于首位。张金桥老师自幼随父亲学习笛子、箫、埙的制作及演奏,并多次在器乐大赛中获奖。1997年,他拜在广陵派第十一代古琴大师梅曰强先生门下,学习古琴演奏及古琴制作技艺。现在,张金桥在东北地区长期从事古琴艺术的教学、演奏、制作、维修及研发工作,并在国际乐器邀请赛中获得古琴演奏金奖。他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都建立了德韵古琴馆,弘扬广陵派古琴艺术,得到了古琴名家刘扬、徐永、梅士军、田泉、唐乃扬等同门师兄的鼎力支持。如今,琴馆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还有学生把古琴艺术带到了国外。
一曲《良宵引》拉开了讲座的序幕,座无虚席的会场立刻安静下来。伴随着张金桥老师的琴声,仿佛进入了清风朗月、静夜星稀的大自然中,月下小坐,静听一曲,顿觉胸中尘俗之气荡然无存。琴友们识古琴聆佳音意犹未尽。此次讲座由张金桥老师携手德韵古琴馆师生共同为观众倾情演奏《流水》《潇湘水云》《广陵散》等古琴名曲,并讲述如何欣赏琴曲,邀请观众现场学习和体验古琴,以及解答读者在学琴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疑问。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成为强势与主流,古琴艺术发展呈现衰落之势。黑龙江省博物馆希望借此次馆际间交流活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观众回归到传统而充满诗意的风雅世界,感受到古琴艺术2000多年来的魅力与悠久历史。
(黑龙江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