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在盛京——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文物展》于2015年9月7日在广州博物馆专题展览厅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由广州博物馆与沈阳故宫博物院主办,从文房、陈设、饮食、生活等几个方面展出清朝宫廷文物共90件。展览展出的2个月期间将会组织一系列文化教育体验活动,使广大羊城观众无需远行,即可在广州亲身感受清代多元民族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开学第一课 感知传统文化
九月初秋,刚结束暑假的莘莘学子迎来新的学年。广州博物馆为孩子们准备了充实有趣的开学第一课:观赏清代宫廷文房用具,体验书法艺术等传统文化的精妙。本次展览展出的众多清宫文物中有不少是书房中的文房用具,它们不仅是清代皇帝学习、办公的用具,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展览中展示的一件乾隆御用的珐琅双龙纹笔架,造型精美颜色鲜艳,兼具艺术与实用价值。此外象青花笔筒、水晶镇纸、笔洗、水丞、墨床等一整套完备的文房文具,可都是古代读书人必备的学习用具。
盛京,即现在的沈阳,是清入关前的都城及祖陵所在地。盛京作为清代皇帝的故乡,共有四位皇帝东巡前往盛京,并有感而发写下许多赞美家乡土地的书法作品。在本次展览中,观众还可以读到多首乾隆皇帝所写的赞美自己家乡的诗文。为了让新开学的孩子们感受清代皇帝爱乡的情怀,体验书法创作的乐趣,从而培养自己爱国爱乡的热情。展览期间,广州博物馆将与大南路小学合作,专门邀请了广州画院的书法家吴瑾老师带领大南路小学的同学们现场进行书法体验活动,共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除此之外,在展期内广州博物馆还将举行了一系列配套的教育活动,如“我是清宫工艺师——清代宫廷团扇绘画活动”、“我是清宫御点师——清代宫廷御膳糕点DIY”,让观众在各类特色活动中加深对清代宫廷文化的理解。
清宫遗珍逐件数
作为清朝开国先皇的“龙兴之地”,历代皇帝将无数的皇家珍宝源源不断地从北京故宫运送至沈阳盛京贮藏,以示“不忘根本”,使得沈阳故宫成为了当时与北京宫苑、热河行宫齐名的清代皇家三大文物宝库之一。本次展出的文物大多是当时皇帝及后妃在盛京时所用之物,包括有珐琅器、瓷器、漆器等不同类别的文物,都是民间难得一见的御用珍品。
本次展览中有数件展品皆可体现满清皇族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掐丝珐琅勾莲梵文吗呃是一件乾隆时期宫廷佛教祭祀用具,此器精巧别致,充分体现了满清文化与藏传佛教相交融的特点。褐漆描金勾莲纹多穆壶则是最能体现清皇朝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融合的文物。多穆壶原为蒙古族、藏族等游牧民族用以盛装酥油茶的饮具,清朝皇帝常将造型精美的多穆壶作为赏赐外藩蒙古等少数民族贵族的御赐珍品,以增加他们的认同感和亲切感。
此外,还有一件极具皇帝个人特色的文物——清御制十全老人之宝说册。乾隆皇帝曾自我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诩“十全老人”。“十全”最早指其在位期间十次远征边疆胜利的“武功”,后来乾隆特意撰写《十全记》对此进行解说并赋予了“十全”更新的含义,认为“十全”不仅仅指武功这一方面,也是指完全的人生。生活中他五世同堂,堪称古今帝王第一。为此他专门刻制了“十全老人之宝”的玉玺,还特别撰写了这篇《十全老人之宝说》。乾隆皇帝的一生是否又真的如他所说的一样“十全十美”呢?感兴趣的观众可以自己来评说。
东巡盛京那些事
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沈阳定都并着手修建皇宫,其子皇太极继位后正式将沈阳定名为盛京。清兵入关后迁都北京,盛京皇宫作为“陪都宫殿”倍受清朝历代帝王的重视。曾有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位皇帝前后共10次为拜谒祖先陵墓、瞻仰先皇的旧宫圣迹和遗物而东巡盛京,以抒发对祖先开国创业功德的仰慕之情。皇帝东巡盛京是清代一件十分盛大的皇室活动,兼有巡视地方、加强军备、鼓励农垦、安抚周边少数民族等深刻的政治内涵。本次展览中有三件造型别致的乐器,分别是描金云龙纹排箫、黑漆七弦琴和朱漆云龙箎,它们都是乾隆时期为皇帝东巡祭祀、典礼等场合中吹奏礼乐而特别打造。
盛京是皇帝和后妃们东巡是休息住宿的地方。经多次改建和扩建后形成了并蓄蒙、藏、汉等民族的建筑装饰风格、先皇旧宫与皇帝行宫并存的特色建筑群。观众将可在展览中欣赏到沈阳故宫建筑的不同特点。
(广州博物馆 林晖 叶郁然(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