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瞩目的“牵星过洋——万历时代的海贸传奇”展览于2015年9月23日至2016年3月20日在广东省博物馆三楼展厅三隆重展出!本次展览由馆长魏峻亲率策展团队精心策划,以东西方文明的大航海作为背景,依托最新水下考古发现,展出615件文物,为观众还原波澜壮阔、横跨万里的航海贸易画卷,一睹明万历时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本次展览以“南澳I号”及“万历号”沉船的出水文物为依托,辅助反映与海上贸易相关的造船、航海、贸易等方面的展品,来展示明代万历时期的东西方海洋贸易全景。展览分为碧海沉舟——东西洋沉船的发现、货通万国——海洋贸易物品、时间胶囊——流动的社会、东西汇流——大航海时代四大部分。
郑和下西洋之后虽然明朝海洋贸易曾急剧衰落,但随着隆庆皇帝颁布“准贩东西二洋”政策,开放的心态与民间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海洋贸易史上一个传奇阶段——万历时代的到来。在近半世纪的时间里(1573-1620),青花瓷、茶叶、丝绸等有着中国元素的商品被售卖到五洲四洋。万历时代海洋贸易的兴盛,从沉没于世界各大海洋中大量商船可见一斑。为了深入发掘馆藏3万余件明万历时期沉船文物的历史与科学价值,展现明代晚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充分利用最新水下考古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粤博策划了此次大型原创性历史展“牵星过洋——万历时代的海贸传奇”。
本展览展厅分为五个空间单元,依据每单元主题抽取色彩和展品中代表性元素进行个性设计。同时,以万历时期《东西洋航海图》中的南海针路为基础设计观众参观导线,运用不同的场景转换设计,使观众犹如跨越时空亲历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从船舱造型的展厅设计到明朝市集的场景复原,加上互动多媒体的巧妙穿插……这一切只为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进入这个展览。
与重要社会机构的合作来拓展展览的影响力是本次展览的一大特色。粤博携手广州地铁,在地铁广州塔站发布“千年海丝,文明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展”,这是粤博与广州地铁的首次跨界合作,市民们不出地铁站厅就能欣赏到粤博若干馆藏文物精品。同期粤博联合广州市少年宫,将小艺术家眼中的“海上丝绸之路”作品化身成广州地铁APM线文化专列,让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推广至市民生活的公共空间。与此同时,粤博联合广东广播电视台广播英文节目Lingnan Voices《粤洋纪》,首创推出国内电台版微信语音导览服务,打造穿越版大明电台“牵星过洋”FM,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奇妙导览体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粤博首开行业先河,尝试引入了“学生策展人”制度。大胆培养和启用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大中学生参与到展览教育项目的策划中来,长达半年的培养和碰撞,让学生们对展览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他们为展览和教育项目的策划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新鲜血液,届时,观众们将在本展厅的说明牌、游戏、动画片、微课等一系列原创成果中看到学生策展人创意的火花。
本次展览希望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物引领大家去重新审视明朝万历时期精彩纷呈的海洋贸易, 引导观众透过这段历史去了解整个海上丝绸之路产生、发展、繁荣的全幅画卷。同时,我们也相信,万历海洋贸易中所包含的阶段性历史经验,对于现代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及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精品欣赏
1、青花象首军持
明·万历[1573—1620年]
“万历号”沉船出水
高20.5厘米,通长17厘米, 宽9.5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象首形军持,明末瓷产品中较常见。该类军持多为蒜头口,圆唇内敛,细长颈微束。其长方形器身,直腹稍鼓,平肩凹陷,肩一侧附象首,首颈下方捏塑一圆条状桥形系,广平底。器表口沿处饰以青花如意头与弦纹,颈部绘上仰蕉叶纹和复线弦纹,肩部与颈结合处绘青花菱花纹;高昂之象首部绘有青花微张双目,并以青花叶片纹做双耳,主题青花几何锦地复线十字花卉图案则绘于其腹兜上。该器整体造型厚重古拙,轮廓线条舒缓饱满,胎质坚密白净。青花图案构图疏朗,绘画技法娴熟,青花发色紫蓝泛灰,符合明代晚期制瓷工艺的时代特征。军持”是梵语“Knudikā”的音译,这种器形大约在隋唐时传入我国,至清代长久不衰,南北方窑均有生产,时代特征明显。佛教、伊斯兰教均有使用,作净手及储水瓶。千手观音四十手中的军持手便执有此瓶。军持乃供外销的器物,在东南亚特别流行,此外亦有销往欧洲,西方人视作珍玩。
2、青花封侯爵禄图“富贵佳器”款盘
明·万历[1573—1620年]
“南澳I号”沉船出水
高4.2厘米,口径18.5-19.1厘米,底径12.0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江西景德镇窑系民窑青花产品。敞口,弧壁,圈足。胎体洁白坚致。通体施釉,青白釉色泛青,青花绘纹饰,浓重处蓝中泛黑。内沿饰双弦纹。内壁饰蜜蜂、折枝花卉纹,绘四朵花卉,花卉间各绘一只蜜蜂。内底双弦纹边饰主题纹饰动物纹,绘有蜜蜂、猴子、喜鹊、鹿等动物,寓意“封侯爵禄”。外壁双弦纹边饰主题纹饰缠枝花卉纹。底部青花方框内楷书“富贵佳器”款。爵禄封侯,意即受封侯爵,并得到更高的俸禄。在陶瓷纹饰中,常以鹊、鹿、蜂、猴等组合构成,以运用“鹊”与“爵”、“鹿”与“禄”、“蜂”与“封”、“猴”与“侯”同音,以示寓意。
3、青花双龙赶珠纹碗
明·万历[1573—1620年]
“南澳I号”沉船出水
高9.3厘米,口径18.6厘米,底径7.3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江西景德镇窑系民窑青花产品。敞口,弧壁,深腹,腹部向下内收,圈足。胎体洁白致密。通体施釉,青白釉色泛青,青花绘纹饰,呈色泛灰,浓重处泛黑。内沿弦纹边饰几何纹,为菱形十字纹带。内底双弦纹边饰海水鱼纹。外壁弦纹边饰主题纹饰双龙赶珠纹,绘两组应龙赶珠图,间饰如意云纹。双龙赶珠纹是瓷器装饰上典型的龙纹之一种。五代越窑青釉龙纹四系壶,腹部浮雕双龙戏珠及卷云纹,是目前所见最早的龙戏珠纹饰。
4、青花海水鱼纹“福”款瓜棱盖盒
明·万历[1573—1620年]
“南澳I号”沉船出水
通高7.5厘米,口径10.7厘米,盖径10.7厘米,底径6.6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江西景德镇窑系民窑青花产品。器物由盒盖和盒身组成,为子母芒口。盒盖平圆口,圆弧面。盒身子口,敞口,弧壁,圈足。胎质洁白致密。器身施釉,青白釉色泛青,青花绘纹饰,呈色泛灰,浓重处泛黑。盖面双弦纹边饰主题纹饰海水鱼纹,绘海水、鱼、海藻、云纹等。画中下部为平圆形弧线海水纹,上部为从海水中跃起的鱼纹,均为勾边填彩,线条活泼传神。盖外沿饰曲折纹,外沿至盖面间饰阳刻菊瓣纹,共56片菊瓣。盒身外沿饰曲折纹,外沿至近圈足弦纹间饰阳刻菊瓣纹,共47片菊瓣。内壁无纹饰。底部青花方框内楷书“福”款。
5、青花缠枝花卉纹蒜头净瓶
明·万历[1573—1620年]
“南澳I号”沉船出水
高17.1厘米,口径3.3厘米,底径8.5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福建漳州窑系民窑青花产品。蒜口,细长颈,溜肩,圆腹,腹部向下内收,高圈足外侈,圈足有二层台。胎质厚重致密,胎质灰白。通体施釉,青白釉色泛青,青花绘纹饰,呈色泛灰,浓重处泛黑。内口沿饰单弦纹,颈部单弦纹边饰折枝花卉纹,肩、腹部均为双弦纹边饰缠枝花卉纹,圈足弦纹边饰卷草纹。净瓶,梵文叫军持。僧人随身携带,在瓶中储水,用来洗手。净瓶也是一种供具。净瓶中最出名的要数观世音菩萨手里拿的净瓶,净瓶中盛满甘露,瓶中插了柳枝,象征着观世音以大慈大悲的甘露遍撒人间。
6、青花“粮”字大盘
明·万历[1573—1620年]
“南澳I号”沉船出水
高8.7厘米,口径33.0厘米,底径13.0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福建漳州窑系民窑青花产品。敞口,折沿,弧壁,圈足。胎体厚重坚致,胎质灰白。通体施釉,青白釉色泛青,青花绘纹饰,呈色泛灰。内沿弦纹边饰卷枝花卉纹。内底弦纹将纹饰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主题纹饰折枝花卉纹,底心题“粮”字,外层饰连弧纹。外壁主题纹饰为双弦纹边饰折枝花卉纹,花卉为四朵。此类大盘是“南澳I号”沉船出水文物之大宗。
7、青花缠枝花卉纹大罐
明·万历[1573—1620年]
“南澳I号”沉船出水
高29.4厘米,口径12.2厘米,底径17.7厘米,最大腹径32.0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唇口,短颈,丰肩,圆鼓腹,深腹,腹部向下内收,平底内凹成圈足。胎体厚重致密,胎质灰白。通体施釉,青白釉色泛灰,青花绘纹饰,呈色泛灰,浓重处泛黑。颈部饰单弦纹,肩部弦纹边饰连弧纹,上腹部和下腹部均为弦纹边饰缠枝花卉纹器身。器物腹部有明显的接胎痕迹。底部粘沙。青花大罐上下分段模制,其中目的之一是提高生产效率。
8、青花蟠螭五彩描金四开光莲池鹭鸟纹“富贵佳器”款碗
明·万历[1573—1620年]
“南澳I号”沉船出水
高6.2厘米,口径11.9-12.4厘米,底径4.8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江西景德镇窑系民窑产品。撇口,弧壁,圈足。胎体洁白致密。通体施釉,青白釉色泛青,青花、五彩绘纹饰,青花呈色泛灰,浓重处泛黑,五彩以红、绿、黄彩为主,五彩上有描金。内沿釉下饰青花单弦纹,釉上五彩弦纹边饰杂宝纹。内底青花单弦纹边饰螭龙纹,勾边填色绘螭龙衔铜钱,寓意生意兴隆。外壁五彩弦纹边饰主题纹饰四开光鹭莲纹,间饰折枝花卉纹,近圈足饰莲瓣纹,圈足饰两道弦纹。底部有两行四字青花楷书款“富贵佳器”。
9、鸭形熏炉
明[1368—1644年]
高27. 6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铜香炉造型别致,鸭子的情态生动。汉晋以来,香料一直是重要的进口商品。明代中期,葡萄牙人控制马六甲海域后垄断了香料贸易,试图以低价的香料打开中国市场。明代发展出精致考究的用香模式,香料不仅满足了宗教的焚香之需,也逐渐融入上流人士的礼仪规范和社会交往。
10、象牙雕寿星
明[1368—1644年]
通高30厘米,宽6.5厘米,厚6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此寿星摆件以象牙尖部随形雕制而成,衣纹线条雕工圆熟流畅。明代牙雕作品中以人物最为出色,常见仕女、观音、八仙、福禄寿三星和十八罗汉等,善于利用象牙料的自然弯曲之行塑造人物的动态之美。
11、漆盒残片
明·万历[1573—1620年]
“南澳I号”沉船出水
长16厘米,宽5.1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此漆盒残片为漆盒的抽拉式门,背部有凹槽,正面的红色底漆上绘有“携琴访友”图。
12、《海国闻见录》
清·陈伦炯撰
清代[1644年—1911年]
30厘米×956厘米
新会博物馆藏
卷首第一幅《四海总图》是东半球地图,主体画心《沿海全图》则描绘了中国东部、南部沿海海域及陆地,比前人的地图更详备、精确。后者采用自海面上方的鸟瞰视角,多处有文字标注海岸、航路、岛礁、季风、洋流等影响航海与防御的资料。
陈伦炯为福建厦门人,自幼随父往来东西洋,被梁启超誉为“航海探险家”。
13、木美人
明[1368—1644年]
39厘米*160厘米, 41.5厘米*160厘米
新会博物馆藏
《木美人》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西洋油画之一,是两幅在厚木板上的古代仕女图像。人物虽身穿明代装束、头顶明代发髻,但脸部却为西洋女子相貌。身体和头发部分皆似被烟火熏黑。
14、酱釉堆塑龙纹六龙系瓮
明·万历[1573—1620年]
通高63.5厘米,翁身高58.0厘米,口径16.0-16.3厘米,底径16.0厘米,最大腹径40.0厘米
“南澳I号”沉船出水
广东省博物馆藏
瓮的肩、腹部贴塑六条龙纹,龙颈隆起作系,龙曲身游走,动感十足。“南澳I号”船舱货物的装载以提高装载量为出发点,大的陶罐内装填以小碟、小罐、小杯、棋子、串饰等小物品以及水果等食物。
15、航海罗盘
清[1644—1911年]
直径9.6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木质外盒,子母口,弧面盖,盖面墨书字样,直筒腹,平底。内置“干支字盘”和玻璃罩下金属指针,指南针古时称“可南”或“罗盘”,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世界航海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来测定方向的国家。春秋战国的《管子》、《韩非子》等文献中已有关于磁石的记载。在不晚于北宋时,中国的舟师已经掌握了用水浮式罗盘的导航技术。明代中期之后,旱罗盘相当普遍地使用在海洋船舶中。
16、明·尤求 四弦图轴
纸本设色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
纵114.4厘米,横39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尤求,字子求,号凤丘(一作凤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移居太仓。工写山水,兼人物,学刘松年、钱舜举而精妙不及。兼长仕女,继仇英以名世,尤擅白描。晚明的士大夫重视感官享受,这种转变把人们对物质享乐的需求和欲望合理化,带动了奢侈消费的社会风气。他们的饮食穿戴、居室布置求精侈尚,文化娱乐活动丰富。
17、石湾窑翠毛釉双耳尊
明[1368—1644年]
高15厘米,口径10.5厘米,腹径10.5厘米,底径7.2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石湾陶窑址在广东佛山石湾,其产品主要有器皿和陶塑两大类别,特点是胎体厚重,胎色灰暗,釉层厚而光润。明清两代是石湾窑的繁荣鼎盛时期。屈大均《广东新语》载:“石湾之陶遍两广,旁及海外之国。”
18、《汉书》一百卷
汉·班固撰
明·嘉靖十六年[1537] 重修本
24.5厘米×17.5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宋代时已出现活字印刷术,明代时印刷技术又有了新发展,万历时期的套版印刷已由朱、墨两色发展为五色。明代书刊的内容丰富,包括儒家经典、文学书籍,以及翻刻的宋元旧书、唐宋文集等,万历时期戏曲小说的刊印数量也日益增加。
教育活动
一、亲子活动:杨帆航海日志—纸粘土DIY
1. 时间:共22场,活动当天两场活动
第一场:14:30—15:30第二场:15:30—16:30
2015年9月26日,10月3、10、17、24、 31日,1月2、9、16、23、30日
2. 地点:“牵星过洋”展厅出口集中
3. 观众年龄:6岁以上
4. 参与方式:现场广播招募参加的观众,先到先得,额满为止
3.活动流程:
介绍帆船小知识-观看动画-现场制作纸粘土(千里眼和顺风耳),并且有机会现场体验驾驶帆船喔
二.讲座沙龙:趣谈帆船
1.时间:2015年10月11日15:00
2.地点:广东省博物馆一楼学术报告厅
3.邀请嘉宾
谢柏毅--广州市帆船协会副主席
刘广辉--广州市帆船协会秘书长
廖建芬--广东美术馆对外事务部副主任,帆船运动爱好者,业余选手。
更多活动详情请密切关注广东省博物馆的官网、微信和微博的最新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