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要求,湖南省文物局于11月27日组织专家在长沙简牍博物馆对“长沙走马楼三国简牍保护整理项目”进行结项验收。验收会由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长江文辉主持,国家文物局科技司副司长罗静、湖南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陈远平、长沙市文广新局局长杨长江等领导出席了会议。
验收会上,评审专家组详细听取了项目单位的结项报告,现场考察了保护修复后的文物和整理出版成果,经过质询讨论,认为该项目工作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流程合理,管理创新,注重质量,成效显著,完成了项目任务书约定的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一致同意项目通过结项验收。专家们就该项目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为长沙简牍博物馆后续的简牍保护修复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此次会议,既是对1996年至今近20年长沙吴简保护整理工作的一次总验收,也是对长沙简牍博物馆自试开馆以来近10年所做吴简保护整理工作的一次全面总结,以及对长沙简牍博物馆未来发展的一次前景展望。
1996年,10万余枚三国简牍出土于长沙市五一广场走马楼街的平和堂商厦建筑工地,其数量超过全国各地已出土简牍的总和,其内容涉及三国孙吴长沙郡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赋税、户籍、司法、职官诸方面,被誉为二十世纪继甲骨卜辞、敦煌文书之后在古代出土文献资料方面又一次重大发现,被评为199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党和国家对这一重大考古发现高度重视。长沙市人民政府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投资约6600万元,从2000年开始立项兴建全球首座集简牍收藏、保护、整理、研究和陈列展示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长沙简牍博物馆。国家文物局将湖南简牍保护列为国家重点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04年3月批准实施由湖南省文物局组织编报的《长沙走马楼三国简牍保护整理项目总体方案》。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先后投入吴简保护整理工作的专项经费达1465万元。
长沙三国吴简的保护整理工作历时19年,前后经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2003年,此为小范围的试验、探索总结经验、方法,开展部分简牍的保护整理工作;第二阶段2004年至今,为落实《长沙走马楼三国简牍保护整理项目总体方案》阶段,长沙简牍博物馆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联合全国相关文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披荆斩棘的勇气,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懈探索,砥砺前行,经过11年的努力,圆满完成简牍科技保护、整理研究等目标任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2年,三国吴简清洗揭剥工作完成,共清洗简牍数量达10万余枚。2009年,三国吴简脱色拍照工作完成,总计脱色拍照有字简76552枚。2011年,全部有字简的脱水、修复、包装等工作完成,2012年,三国吴简被放入恒温恒湿的简博地下文物库房收藏。
在长期的简牍科研保护工作中,长沙简牍博物馆逐渐探索出一整套符合南方出土简牍特点、操作流程严谨、有可靠质量保障的保护工作机制,培养了一支优秀的简牍保护专业人才队伍,先后受邀参与了广东南越王宫博物馆汉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秦简、北大汉简、清华楚简、甘肃秦简、山东银雀山汉简的科技保护工作。长沙吴简的科技保护工作多次受到国家文物局领导及文保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在全国简牍保护工作中起到了标杆和示范的作用。
吴简的文字释读工作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等单位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也已基本完成,共整理出吴简资料11卷,目前已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了七卷,尚有四卷未出,分别是《竹简·五》、《竹简·六》、《竹简·九》、《竹简·十》,计划2018年以前全部完成出版发行。
随着资料的陆续公布、研究的逐步展开、争鸣的不断深入,吴简研究成果也持续涌现。近20年来,历史、考古、文献、文物保护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积极探讨,出版了大量报告、专著和论文。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关于吴简的研究文章有600余篇(其中中文500余篇,日文100余篇);出版专著、论文集23部,以吴简为专题的博士论文5篇、硕士论文20余篇。吴简研究逐步成了简牍学中的热门专题特别是魏晋南北朝史学科前沿。
从事吴简研究的学者人才辈出、成果丰硕。长沙简牍研究会、北京吴简研讨班、东京吴简研究会等专门研究机构相继成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故宫博物院等科研院所和文博单位都有专门研究吴简的学者。
为了充分利用长沙吴简这一独特的文化资源,深入开展中外学术交流,长沙还分别于2001年和2011年召开了两次长沙吴简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全世界的国际简帛学领军人物云集长沙,共襄盛会。随着吴简研究的深入发展,“三国吴简”将成为一门类似于“甲骨学”、“敦煌学”一样的新兴国际显学。
为了加深公众对简牍文化的了解与认同,长沙简牍博物馆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原则,深入推进免费开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让观众感受到中国简牍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专题展示传播简牍文化的长沙简牍博物馆从2007年11月8日正式对外开放,2008年10月28日起实行免费开放,年均接待观众70多万人次,其中未成年人约占30%,港澳台及海外游客约占10%,年均接待学术团体200多个。长沙简牍博物馆利用5000余平方米的展陈面积倾力打造的《文明之路》简牍基本陈列展,利用简牍这一中国特色文字载体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被评选为“湖南省十年博物馆精品陈列展览”。此外,简博还结合自身特色,举办了诸多新奇多彩的临时展览,特别是近两年,举办了两场与文字载体相关的特别展览——《盛世殷商——甲骨、青铜、玉器精品文物特展》和《翰墨留香 丝路溢彩——吐鲁番出土文书精粹展》,令人耳目一新。
长沙简牍博物馆建馆以来已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部委、各省市领导数百人,联合国副秘书长在内的国际友人数千人。各级领导人的来访和重视,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文化事业大力发展的支持与期望,也是对长沙简牍博物馆多年以来工作的大力支持和肯定,长沙走马楼吴简作为长沙的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为这座千年古城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闪耀的光彩。
长沙简牍博物馆还根据自身特点,开拓创新,开展简牍特色文化活动、举办市民文化遗产讲堂,与中小学签订“馆校共建”协议,针对未成年人打造寓教于乐的简牍互动体验中心,长期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训活动,还培养了一支优秀的志愿者队伍。
在过去的近二十年中,长沙简牍博物馆不仅在三国吴简保护整理工作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还通过中央到地方各大电视、报纸、网络、电台等媒体平台,对走马楼吴简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和推广,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吴简的保护与利用起到了很好的助推效果。
(长沙简牍博物馆 管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