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泽陇西——齐家文化玉器展》于2016年1月1日在甘肃省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由甘肃省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省博物馆、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宁夏固原博物馆、固原市原州区文物管理所、隆德县博物馆、海原县文物管理所、甘肃省定西市博物馆、会宁县博物馆协办。
展览共分十二个单元,包括齐家文化概况、天水附近地区的齐家文化玉器、陇山周边地区的齐家文化玉器、定西与会宁一带的齐家文化玉器、洮河与大夏河区域的齐家文化玉器、喇家遗址与齐家文化玉器、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张掖黑水国遗址的玉文化特点、齐家文化玉璧与石璧、齐家文化多璜联璧、齐家文化玉琮、齐家文化的玉铲形器与玉刀等。共计展出展品220件(套),汇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天水师赵村遗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武威皇娘娘台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发掘民和喇家遗址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以及历年来在各地齐家文化遗址采集或征集并且分藏在甘肃省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固原博物馆、固原市原州区文物管理所、隆德县博物馆、海原县文物管理所、定西市博物馆、会宁县博物馆、静宁县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博物馆等14家国有文物收藏、研究单位的考古出土与采集的齐家文化玉器,还有近年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发掘临潭磨沟、张掖黑水国遗址出土的玉石器与铜器及骨器等最新的重要文物,另有若干征集品、遗址出土铜器、陶器、骨器等标准器进行辅助证明,从多个角度展示齐家文化玉器与玉文化的特色与区域文化特征。
齐家文化的年代在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甚至更晚些。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铜石并用时代黄河上游重要的文化遗存,因最早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而得名。齐家文化分布地域广泛,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东部、宁夏南部、陕西北部及内蒙古西南部地区。
齐家玉文化是齐家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受其他史前发达玉文化的交汇影响,又结合自身文化传统与地域环境,发展成为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史前玉文化。齐家文化玉器以素面为主,多不做纹饰雕刻,古朴素雅。玉器造型以璧、环、多璜联璧、琮、刀、铲形器、管、珠为主,此外,还在一些遗址中发现大量玉料和未加工完成的玉器。结合玉器的出土情况看,一些体量较大、打磨精细的璧、琮、刀等器物可判断为玉礼仪器;出现在墓葬中的大量小型玉璧、石璧可能是财富的象征;大量带有穿孔的松石片、管、珠等可能为装饰品;而一些玉质较差的工具如斧、锛、凿等,有些仍能看出使用过的痕迹,尚未脱离实用器的范畴。近年来,更有学者从音韵学与音律学的角度出发,对一些玉石璧、璜进行声波测试,探求其作为乐器使用的可能性。齐家文化玉器选料以本地玉石料为主,材质多种多样,主要有透闪石、蛇纹石、大理石等。玉料颜色有墨绿色、青绿色、艾绿色、白色、黑色等。此外,在有些遗址中还发现了松石、玛瑙、水晶材质的片状、珠状装饰物。与其他史前玉文化相比较,齐家文化出现了大量松石装饰品。齐家文化玉器数量众多,种类庞杂,但器形形制简单,显得素雅而精致,在中国古代玉文化中具有独特的风格而受到研究者的广泛重视。
由于齐家文化遗址地处西北且分布范围较广,正式从遗址中通过科学考古发掘的玉器数量相对较少,在发掘之初又没有得到重视,很多考古资料未曾对外披露,致使对齐家文化玉器的研究难以深入,成为我国玉文化研究中的薄弱一环。。随着科学考古发掘工作的展开,人们对齐家文化玉器开始有了更客观的认识。另一方面,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民间收藏齐家文化玉器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也从一个侧面推动着对其研究。以此为契机,甘肃省博物馆联合其他借展单位,首次将14家国有文物收藏、研究单位的考古出土与采集的齐家文化玉器,以及若干征集品、遗址出土铜器、陶器、骨器等标准器在甘肃省博物馆进行展示,向公众揭示最客观真实的齐家文化玉器。
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2月15日,展期1个半月。
(甘肃省博物馆 王裕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