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似一场文化盛宴,一年一度的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术论坛在岁末如期而至。
一、湖北省博物馆2015年度学术报告会
2016年1月22日,湖北省博物馆2015年度学术报告会在综合馆视听室召开。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党委书记、常务副馆所长万全文,副馆所长孟华平、张艺军、罗运兵参加了此次会议,并逐一点评。全馆所近100人参加,会议围绕博物馆数字化、社教工作、文物保护、信息安全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分享。
1、解析楚国人形和人首纹玉器
保管部主任蔡路武为大家梳理了楚系人形人首纹玉器情况,从质地、形制、纹饰、工艺等方面阐述其时代特征,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它的内涵和成因,让大家对楚系人首纹玉器和先秦玉器有了更加立体、深层次的认识。
2、博物馆数字化之管窥——以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为例
博物馆数字化是现代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中心胡微以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为例讲解了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的运用,分析了博物馆数字化的重要意义,并为湖北省博物馆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一些建议。
3、“山”字镜新探
楚国铜镜制作非常精致,独具楚韵,其中“山”字镜是楚式镜中最多的一种。保管部李亮宇博士分享了他对“山”字镜的认识,他认为“山”纹饰既非山的象征,也并非以字代形,更不是“楚伐中山”的纪念物,而是“火”字或火的形象,认为“山”字镜应是“火”字镜。李博士的观点和阐述为大家认识楚国铜镜提供了新的思路。
4、湖北省博物馆文物保护实验室建设及其应用
文物保护科技的发展是在科技兴国的背景下产生并发展的,也是文物保护与修复的传统工艺科学化的必由之路。文保中心副主任江旭东博士从本馆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介绍了文物保护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包括文物保护科研平台和文物预防性保护平台,并通过具体事例介绍了其应用情况。通过他图文并茂的介绍,增加了大家对文物保护科技的了解。
5、由馆藏古籍浅谈活字本的鉴定
湖北省博物馆的活字本数量较少,因此掌握其鉴定要点对古籍的整理、研究、普查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保管部罗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为大家介绍了活字本鉴定的方法和认识,丰富了大家的认识。
6、“礼乐学堂”让博物馆藏品活起来
教育架起博物馆与社会公众沟通的桥梁。湖北省博物馆教育主打品牌“礼乐学堂”2015年度社教工作得到了社会公众的高度认可并引起广泛关注。社教部主任钱红介绍了“礼乐学堂”2015年度社教活动的实践情况,分析了“礼乐学堂”教育活动深受观众欢迎的原因和面临的问题并对未来“礼乐学堂”品牌的打造和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新的展望。
7、饱水木漆器脱水保护技术与新材在修复中的应用
山东临沂市博物馆委托湖北省博物馆对其馆藏出土饱水漆木器进行脱水加固定形保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博物馆历时两年,对此批饱水木漆器进行脱水保护修复处理,所有文物在造型、雕刻、彩绘等方面均恢复了原貌。文保中心李澜对该项目的保护修复技术路线、采用的方法与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全面介绍。本项目是乙二醇复合液法脱水加固定型出土饱水木漆器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的又一次成功运用。
二、湖北2015年度田野考古交流汇报会
2016年1月26日,湖北省2015年度田野考古交流汇报会在湖北省博物馆编钟演奏厅举行。本次年度学术会旨在展示最新考古发现、汇报考古业务工作、交流学术研究心得、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以促进考古与科研工作的发展。湖北省文物局局长黎朝斌、武汉大学著名教授陈冰白、罗运环及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所长方勤,副馆所长孟华平、张艺军、罗运兵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还邀请了省文物局领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武汉大学、襄阳市博物馆(考古所)、荆州市博物馆、宜昌市博物馆、荆门市博物馆等单位专家。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武汉大学、荆州博物馆、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5家单位的专家汇报2015年田野考古成果。主要成果有:
1、石家河遗址
印信台遗址发掘揭露出3座人工堆筑台基、4组套缸遗迹,土坑墓11座、瓮棺70余座等重要遗迹,推测该遗址很可能是一处大型的祭祀场所。谭家岭遗址发现有相当于“后石家河文化”阶段的瓮棺,出土240余件精美的玉器,工艺水平之高超令人震撼,圆雕、透雕等技艺较良渚文化的平面雕刻有很大进步,代表当时中国乃至东亚范围内琢玉技艺最高水平。对石家河城垣外围台地的勘探初步发现有外城壕的线索,其规模有可能刷新中国史前城址的纪录。
2、屈家岭遗址
2015年对整个遗址进行勘探,并展开发掘工作,确认了小壕沟的年代属于石家河文化时期、大壕沟的年代属于屈家岭文化时期遗迹大环壕并未连通屈家岭遗址点之外的钟家岭和冢子坝两个遗址点。
3、万福垴遗址
2015年发掘600平方米,清理灰坑出33个,出土有铜器、陶器、石器等。本次发掘显示万福垴遗址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处重要的中心聚落遗址。揭示出长江中上游以及渚漳河流域以西地区春秋时期楚文化面貌,为研究早期楚文化起源和发展历程,增添了一批新的实物资料,对研究早期楚文化与中原周文化、楚文化与峡江及鄂东北地区地方文化的溶合具有重要的考古学术价值。
4、庙台子遗址
2015年度对遗址附近展开区域系统调查,并勘探14万平方米,发掘了壕沟和台基。发现了连接南北台子的大型建筑的重要信息,在北台子发现有与南台子相同的西周早期陶片,为南北台子为一个整体聚落提供了佐证;台基解剖发现原始瓷残片,结合叶家山墓地,发现即使在高等级贵族墓地中也只有大中型墓随葬有原始瓷,也象征着庙台子遗址是一处等级很高的聚落。
5、郭家庙墓地
2015年发掘墓葬45座,出土青铜器300余件(套)、玉器80余件、陶器90余件,其他各类文物30余件。通过发掘进一步搞清了郭家庙墓地的埋葬制度与分布规律。勘探与发掘情况表明:郭家庙墓地埋葬了两代以上曾国国君与夫人,墓地以东的周台遗址、忠义寨城址可作为紧密相关的居住址。
6、四方塘墓地
2015年对遗址的冶炼区和墓葬区进行发掘,发现春秋时期从事矿冶活动生产者墓地、冶炼场以及宋明时代焙烧炉,出土一大批重要的遗物。从墓地出土器物观察,有1座墓可能早到西周晚期,其他122墓上限至春秋早期,下限至春秋晚期。墓地完整陶器组合为鬲、盂、豆,多数墓为其中的2件或1件。结合文献资料研究,至迟春秋中期铜绿山国属当为楚,墓地为一处低层管理者、技师、矿工的墓地。
7、蛮河流域楚文化遗存考古调查
2015年10月12日—11月18日,对蛮河流域楚文化遗存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新遗址13处,复查大型遗址10余处。有了一些新突破。通过调查认识到古代遗址居住环境一般为临水、防水、耕种、居住。大型遗址的环境构成为两河交汇处,自然地形为大台地,面积在万—200万平方米,有环壕及内河。
8、方家岗遗址
共计发掘墓葬117座墓葬,西区共计发掘25座,东区发掘92座。均为竖穴土坑墓。按时代可划分东周和西汉时期。东周时期墓葬分为单棺墓和单棺单椁墓;西汉时期墓葬均为南北向,多成组出现(两墓并列,应为夫妻异穴合葬墓),一棺一椁,随葬品置于椁内棺外长侧。随葬品常见组合多鼎、壶、盒、罐、灶、仓,极少量有井。
9、龙湾遗址
2015年发掘500平方米,发掘发现有排水管、带状瓦片堆积、疑似柱洞、疑似居住面等遗迹。通过发掘,遗迹调查勘探,可以把龙湾遗址大致上划分以下几个区:放鹰台宫殿基址群、打鼓台夯土台基群为宫殿区;郑家湖及周边为生活区;长章台、小黄家台等位于外围,为墓葬区;同时了解到放鹰台楚宫殿基址群并非中原习见的、为体现王权或皇权的“中轴线对称”式布局,而是别具匠心地采用一种错落有致的布局方式。
10、容美土司遗址
2015年的主要工作为调查、勘探。发现道路一条,桥梁6座,张桓侯庙,燕喜洞,行署区,墓葬区等。初步认为南府在麻寮千户时期为一个军事驻地;在容美土司时期此地可能带有驿站和集市的功能。从墓葬数量及现有居民数量来看,南府在改土归流后逐渐衰败,逐渐变为一个普通行政村落。张桓侯庙名称发生变化、缺失土司时期至乾隆年的纪年墓葬,部分碑刻的有意识破坏,乾隆年后人口数量的减少。这些似乎说明在“改土归流”后,南府经历了一次大的变革(大环境为改土桂柳,实际文献记载的如:中府改名为鹤峰),具体的变革存在着一种刻意去土司的迹象。
11、响岭岗墓地
2015年12月发掘墓葬10座,共出土铜和陶不同质地器物30余件。并开展了“走进考古、传承文明”--响岭岗公众考古活动。这次发掘出土的文物,为研究本地区战国时期的丧葬习俗、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通过这次公众考古活动,使青少年树立了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增强了对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为今后的地方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12、望山桥一号楚墓
一号墓为两椁两棺墓,在墓坑正北约6米处发现圆形祭祀坑一座。出土竹木漆器、铜 器、玉器等文物766件套。出土竹简载墓主“中厩尹”是楚王孙,其父是“王子丙”,祖父是楚悼王。墓葬年代在楚王威、怀之际,略晚于天星观楚墓,属于战国中期晚段。
13、郢城遗址战国秦汉“居”、“葬”考古收获
发掘了刘家台墓地、夏家台墓地、延庆寺墓地,刘家台墓地与夏家台墓地年代为战国晚期,存在秦、楚两种文化因素,对研究楚墓分期、秦楚关系以及寻找南郡有着重要的意义。延庆寺墓地发现有建筑台基,出土了十分重要的文化遗物,对研究南郡的设置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14、城河遗址
2015年发掘425平方米,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遗物,确认了城壕结构以及中部台地的聚落布局;同时开展区域系统调查,对遗址进行测量与航拍,取得了重要的收获。
15、走马岭遗址
目前共揭露出房屋7处、红烧土堆积4处,清理了灰坑100余个、灰沟6条、瓮棺1座、墓葬2座。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少量骨器等。经过调查、勘探、试掘,我们基本确认,走马岭与屯子山是内外城;屯子山、狗赶张、蛇子岭等构成走马岭城的外围防御体系。走马岭城的始建年代应该为屈家岭早期文化,经过屈家岭晚期文化、石家河文化,到夏代早期的煤山文化时期结束。
16、盘龙城遗址
2015年对小王家嘴墓地进行了800平方米的发掘,发现29座商代墓葬。通过田野考古工作,对盘龙城的认识如下:盘龙城夏商时期聚落发展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兴盛阶段、衰退阶段。盘龙城遗址地理景观较3000多年前存在较大变化;在盘龙城岗地北部的解剖发掘中发现了外城垣线索。
17、骆台墓地
通过勘探发现墓葬3座,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铜、陶器,根据墓葬出土器物特点分析,此墓年代为在新莽末年至光武帝建武十六年以前。墓门所用绿矾石应产于武当山地区,它的建造反映了当时襄阳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程度,也反映了当时襄阳与周边地区之间的交流状况。骆台墓是源远流长的邓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骆台墓的建造反应出西汉末年地方豪强势力已经兴起。骆台汉墓的发现为研究襄阳市的政治演进史、区划调整史、文化发展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证。
18、马道口遗址
发掘面积1500平方米,发现水沟2条、道路4条、房址5处、城墙2处。两段城墙的发现,为我们了解樊城城墙提供了实物依据了解樊城的城防体系:墙1主要用于城防,而墙2除了城防的作用外,另一个重要的做用可能是城市防洪。通过发掘和查阅资料,纠正了以往错误的认识,对迎旭门的整体布局有了新的认识。
19、柿庄南朝画像砖墓
发掘砖室墓葬27座。其中纪年砖墓、南朝画像砖墓各1座。出土陶、瓷、铜、铁、银、滑石等类器物70余件。时代为东晋至隋唐。印证文献关于南阳邓县、襄阳贾家冲、襄阳清水沟的记载。为建筑、医学、艺术、宗教考古等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对研究艺术(绘画、雕刻、建筑、装饰等)有重要的价值;这些图案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画面人物姿态潇洒、衣带飘逸,具有东晋南朝时代特征。这批南朝画像砖花纹砖图案,实是南朝正宗画像,是珍贵的实物资料。
20、龙泉明楚王墓
2015年4月,对庄王、靖王和愍王陵园的地面基址进行考古清理。庄、靖、愍三座陵园从目前清理的情况看,基本结构一致,基础结构保存尚可。各陵园包括内外城垣及其建筑主体。其建筑主体由陵寝门、祾恩门、月台、祾恩殿(享殿)、棂星门、祭台(坛)、墓塚 (地宫),月台左前方一神帛炉(香炉)两侧各一配殿组成。三座陵园结构略有差异,庄王外城垣左前方还建有碑亭;愍王陵园则在祾恩门前建金水桥。本次清理对弄清明八代九王各陵寝的保存情况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5年度学术论坛圆满结束,期间共收到报告30余篇,研究内容丰富,学术研讨气氛热烈,对日后工作的开展和学术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湖北省博物馆 温静 张婧 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