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博物馆》主编絮语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中国博物馆》主编 刘曙光
上一次的主编絮语,写在《中国博物馆》2022年的第一期,当时本刊刚刚开始由季刊转为双月刊。倏忽之间,两年过去了,那篇絮语中谈到的与办刊相关的主要方面,都有差强人意的进步与收获,但在编辑部实体化建设方面的效果,不尽人意。
为此,经中国博物馆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10次理事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博物馆》编辑部自2025年开始走上由中国博协独立组建并进行实体化管理的新轨道。这不仅展示了中国博协近年来高质量建设与发展的成长,更是我们以学术担当服务行业和会员之初心的再次宣告。
在深入分析近五年期刊数据的基础上,我们围绕着编辑部制度体系重构、专业团队建设、数字平台升级、专家智库扩建、开展高水平有特色学术活动等方面广泛求教问计,并对本刊栏目体系进行了系统性重构:取消所有二级栏目,将原有七个一级栏目优化整合为四大特色板块。
“文博考古论衡”栏目是构建理论与实践对话的新场域,我们将邀请博物馆、考古、文化遗产、文旅融合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等核心议题,以笔谈的形式展开具有某种“时事性”的讨论;同时也将从学术的角度组织学者解读和探讨国家重大文化战略、文物工作重点以及博物馆热点主题。
“博物馆学研究”栏目,直接对应2022年教育部新版学科专业名录中与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等一级学科并列的专业学位类别——博物馆。我们将在纵向深耕博物馆学元理论的同时,横向拓展与历史学、考古学、文化遗产学、教育学、传播学、信息学等关联学科的交叉研究,也将更加注意及时翻译、刊载国际博物馆学领域的前沿成果和发展动态。
“博物馆实践”栏目,旨在更好地反映我国博物馆事业在诸多学科指导和技术应用之下的社会性、开放性、实践性、丰富性、多样性。
“综述与评价”专栏则是通过对特定书籍、展览或研究项目、重要会议成果进行深度解析,营造良好的学术批评氛围,推动学科进步。
我们希望,《中国博物馆》这次以全新姿态与学界、业界的重逢,可以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阅读习惯,也有利于突出学术期刊的核心价值,彰显其智库功能,为博物馆学界和业界搭建更有深度、更具活力和包容性的思考与实践交流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写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我们将以更强的政治自觉、更高的专业素质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学界和业界同仁的帮助之下,努力把《中国博物馆》办成助力深化建设中国特色博物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高品质学术期刊,让中国博物馆事业云兴霞蔚的繁荣景象,在我们的刊物上留下清晰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