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未来:共同作用”的总主题下,活动设置了四个分论坛,中美博物馆专家共同探讨交流合作的路径和各馆优秀经验做法。
分论坛 一
论坛主题为“全球化时代博物馆的合作:机遇与挑战”,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道格拉斯·狄龙主席何慕文主持。美国宝尔博物馆副馆长焦天龙以宝尔博物馆为例,探讨了“再语境化”与中国艺术在美国博物馆的展示实践与思考,提出了以观众为中心的策展理念与方法。山东博物馆馆长刘延常从该馆立足山东历史文化和馆藏资源基础出发,介绍了博物馆的三大展览体系及近年来的国内外合作展览情况,探讨了展览推动多元文化的对话与共生。菲尔德博物馆展览部主任雅普·霍格斯特拉顿以“中国与菲尔德博物馆深度合作的历史”为题,回顾了菲尔德博物馆与中国合作的悠久历史,表达了对中美博物馆未来加强深度合作的期盼。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路智勇从陕西的区位优势和文博资源禀赋、文博领域国际合作交流概况、面临的挑战及实施对策等三个方面介绍了相关情况。
底特律艺术博物馆副馆长珍妮弗·帕莱蒂介绍了博物馆亚洲艺术的收藏与展览实践。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莎拉·格恩介绍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与中国文化相关展览的策划展示实践。
分论坛 二
研讨会第二个分主题为“在东方和西方展示亚洲的艺术与文化”,由菲尔德博物馆东亚人类学策展人黛博拉·贝肯主持。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亚洲民族志藏品部主任兼策展人劳拉·肯德介绍了博物馆的亚洲民族学收藏,为参会代表了解亚洲民族文物的海外收藏情况提供了全面信息。龙门石窟研究院书记余杰介绍了龙门石窟研究院对隋唐洛阳城中轴线的活化展示实践,提供了考古遗产活化展示的优秀案例。费城艺术博物馆中国艺术专席策展人木下弘美以费城艺术博物馆为例,介绍了中国艺术在海外博物馆的展示情况。山西博物院院长王晓毅从“收藏、搬迁保护、展览展示、学术研究、社会教育、文化传播、文创研发”等多维度全面介绍了公元5世纪——13世纪墓葬壁画的保护实践。
围绕面对中美博物馆如何展示保护亚洲艺术,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印度、东南亚、喜马拉雅艺术策展人马杜凡蒂·戈什提出为适应北美观众的多元需求,博物馆在保护和保存亚洲艺术上面临的诸多问题。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中国艺术策展人陆聆恩分享了该馆在阐释亚洲艺术上的优秀做法。四川博物院书记向和频分享了博物院近年来的展览项目,并强调未来将更加注重“走出去,引进来”,突出“原汁原味”等做法。
分论坛 三
分论坛三主题为“艺术与考古藏品的研究与展览:博物馆与学术界的合作”,由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副教授林伟正主持。芝加哥大学古代文明研究院院长兼古代文明博物馆馆长,近东考古学家蒂莫西·哈里森探讨了语境和来源在艺术和考古藏品展览中的重要性。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小刚以敦煌研究院为例,阐释了基于价值完整性的平衡协调高质量发展的世界遗产地管理模式。
佛罗里达大学哈恩艺术博物馆科弗林亚洲艺术专席策展人尹彤云,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艺术与文化首席策展人沈辰分别分享了美国和加拿大博物馆与学术界的合作实践。
分论坛 四
研讨会最后一个主题为“人工智能,新数字时代:重塑博物馆的未来”,由波士顿美术馆亚洲艺术部正力松太郎专席主席喻瑜主持。哈佛大学艺术史与建筑史系洛克菲勒亚洲艺术史专席终身教授、CAMLab 中国艺术实验室创始人兼主任汪悦进以哈佛大学艺术实验室与湖南博物院联合策划的“生命艺术大展”等展览为例,探讨了“白墙”与“黑屋”两种展览空间在博物馆的共存现象与未来可能。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主任苏怡以故宫博物院的实践案例探讨了人工智能给博物馆带来的各种可能,及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讨论环节,湖南博物院副院长金樊介绍了湖南博物院人工智能的实践情况,主要是开发了百度导览机器人和辛追夫人3D数字人。菲尔德博物馆展览内容创意总监马特·马特库克认为人工智能在博物馆的发展尚需更多的实践探索。
研讨会闭幕致辞环节,分别由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和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巫鸿做主旨发言。中美博物馆馆长、专家和学者经过一天的思想碰撞,分享了经验,交流了思想,为中美文博界的未来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