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注册
  • 网站首页
  • 关于协会
    协会简介 中国博物馆协会章程 协会理事会 博协大事记 联系我们
  • 党建工作
    党建动态 党章党规 学习天地
  • 重大专题
    国际博物馆日 定级运行评估 “博博会” 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 展陈设计施工资质推介 腾博基金
  • 学术研究
    刊物征订启事 刊物征稿启事 《中国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通讯》
  • 会员中心
    会员权益 成为会员 会员缴费 专业培训
  • 信息速递
    协会资讯 行业资讯 协会公告 展览与活动
  • 专业委员会
  • 资源
    单位会员名录 陈列展览设计与施工资质单位 全国博物馆名录 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博物馆》报告
  • ICOM-China
  • 当前位置:首页 »
  • 信息速递 »
  • 展览与活动
  • 协会资讯
  • 行业资讯
  • 协会公告
  • 展览与活动

“河湟之华——辽宁省博物馆藏青海彩陶展览”在辽宁省博物馆举办

发布日期:2024-10-08

getFile(1).jpg

10月1日,由辽宁省博物馆主办的河湟之华——辽宁省博物馆藏青海彩陶展览在辽宁省博物馆一层4号展厅正式与广大观众见面,希望能为大家的国庆节假期增添别样精彩。

青海彩陶由中原彩陶文化孕育而来,在早期移民文化与原住民文化的共同作用下,甘青地区成为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的中心区域之一。彩陶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将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文化连接,形成了地域广阔的早期中华文明共同体。

青海彩陶不仅是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形成的体现。通过对青海彩陶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在遥远的新石器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互鉴中逐渐融合,共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

微信图片_20241008133339.jpg

绚丽典雅——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而得名。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和凉州的谷水流域一带。该文化出现于距今5000—4000年,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一千多年的发展,有马家窑、半山、马厂等三个类型。

微信图片_20241008133415.jpg

素陶余兴——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是以中国甘肃为中心地区的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因首次发现于甘肃省广和县齐家坪遗址面得名。齐家文化分布于东起渭河上游、西至青海湟水流域,除了齐家坪遗址之外,较著名的有甘肃永靖大河庄遗址、泰魏家遗址、武威的皇娘娘台,青海乐都的柳湾遗址、神木石卯梁遗址等。纹饰以绳纹和篮纹最为常见,此外还有划纹、弦纹、篦纹、锥刺纹、小圆圈纹、附加堆纹等。器形早期比较简单,晚期种类增多富于变化以双大耳罐和侈口高领深腹双耳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彩陶数量比较少。

微信图片_20241008133420.jpg

双钩经典———辛店文化

辛店文化是西北地区一支重要的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其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畜牧业较为发达。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掺有石英砂、碎陶末、蚌壳末和云母片等掺和料。陶质粗、疏松,火较低,器表多磨光,有的施红色或白色陶衣。器型以罐为主,有鬲、盆杯、鼎、豆、盘等。彩陶的数量较多,彩与陶胎结合不紧密,易脱落。纹饰别具一格,笔触粗犷,以双钩纹、S纹、太阳纹、三角纹为主,还有少量的动物纹,反映出了畜牧生活的特色。

微信图片_20241008133426.jpg

彩陶沉寂——卡约文化

卡约文化是因1923年首先发现于青海省中县卡约村面得名的。卡约为藏语,意为山口前的平地。卡约文化是青海省古代各种文化遗址中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土著文化。东起甘青交界处的黄河、水两岸,西至青海湖周围,北达祁连山麓,南至阿尼玛卿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均有分布。卡约文化距今3600—2600年,相当于我国中原的西周时期。陶器主要为夹砂红陶和灰陶,陶土不经淘洗,夹杂陶末是其典型特征,皆为手制,以素面居多,其中四耳陶、长颈双耳陶罐、双耳陶罐、花边口沿无耳陶罐、带鋬手陶罐最具有代表性。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卡约文化一般分为卡约、上孙(阿哈特拉)、大华中庄三个类型。

(辽宁省博物馆)

Copyright 2012-2023 版权所有 中国博物馆协会. 京ICP备2023019064号 技术支持:天禹文化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