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精彩摘要
聚焦 博物馆教育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双减”背景下科学类博物馆教育生态体系搭建:现状、困境与机制设计
宋娴
“双减”政策落地后,释放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深化教育资源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我国博物馆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了丰富的非正式学习资源,这些资源通过逐渐常态化的馆校合作不断生产和流通,其中酝酿着教育变革的重要机会。但基于正式学习理论的实践惯习、以学校教育为起点的制度供给逻辑,以及系统封闭、权责模糊、目标错位、示范缺失等复杂因素导致的共同体构建失败,都阻碍了这些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潜力。其背后根本原因是社会教育共识的长期缺失,导致在机制设计时就未将博物馆视作教育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为突破这一瓶颈,围绕科学类博物馆,聚焦馆校合作中的资源共建问题,尝试搭建一套以科学类博物馆为核心平台、联动社会各方资源的博物馆教育生态体系,为形成良性的资源供给长效机制,构建更完整、普惠、面向未来的教育生态提供一种开放的思考框架。
更灵活和更智慧:中小博物馆的教育策略
陈曾路
教育是博物馆的基本属性,如何实践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一直是博物馆学研究中受关注的课题。较之于大馆,中小博物馆数量多,掌握资源有限,其博物馆教育的策略是既具理论研究价值也有现实操作意义的命题,本文通过历史的回顾、理论分析和对吴中博物馆具体教育实践的介绍和剖析,探讨中小博物馆教育的现状和趋势。
理论
何以可能: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以云南章朗生态博物馆为例
杜韵红
博物馆展品真实性与遗产原真性保护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当遗产呈现于原生性展演空间,文化遗产资源再生产具备建构性真实可能。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利用博物馆开展在地遗产保护。当村民与游客发生互动时,基于游客追求真实性旅游动机,及村民“寻求利益”动机,村民愿意走到前台展示自我“文化经验”,在双向动力驱动下,追求真实性成为双方的共同追求,形成地方性遗产展演话语表述体系,遗产真实性建构与再造超越博物馆展演前台,延伸至村民生活空间。在村民参与下,遗产、博物馆的价值意义被认同,这种博物馆关照下的可持续发展,也应该被视为文化遗产真实性的体现。
日本山形县朝日町生态博物馆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石鼎
在泡沫经济破灭的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的生态博物馆建设开始进入发展期。山形县朝日町生态博物馆是日本首个建成的生态博物馆,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对当地的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生态博物馆实践的日本模式奠定了基础。本研究系统梳理了该生态博物馆的建设过程,厘清了其结构与要素特征,分析并归纳了该生态博物馆的运营模式,最终为中国的生态博物馆建设与乡村振兴给予了启示。
实践
构建博物馆数字沉浸式展览的研究与实践——以“运河上的舟楫”展览为例
张莅坤 田甜
技术的日新月异让新时代的博物馆焕发出新活力,层不出穷的科技手段不断被应用到展陈中,带给受众耳目一新的参观体验,也让更多人乐于走进博物馆,从中汲取知识。在博物馆不断自我探索、迭代变革的进程中,如何把科技手段高质量地运用到场馆中?如何融入到差异化展览中?选择与取舍的标准如何评估、判定?这些问题正成为业界关注、探讨的焦点。为此,通过策展人视角,对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运河上的舟楫”展从策展、技术方案制定与实践全程的记录,探讨了适合于博物馆的数字沉浸体验在展览中的融合、呈现、交互,体验以及如何与观众共情等问题。
青年
基于科学可视化的自然科学博物馆展示设计策略研究
陈焱松 王之纲
从自然科学博物馆的传播使命特性出发,提出从“信息可视化”向“科学可视化”的设计观念转向。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展示设计需要将科学可视化的技术路径、展陈设计的艺术策略与设计传播的效度研究相结合,既关注空间展示的视觉效果与感官体验,又注重表现科普主题内容及教育意义,建立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现代科普展示设计理念。